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288字节 、 2015年11月4日 (三) 16:10
无编辑摘要
拜師是道教中常見的授徒方式,它所確定的是入道者與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間的關係 。「師」即師父,在道教中為「三寶」(道、經、師)之一。道教認為:「道」乃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乃度世津梁,「師」為人天眼目。將「師」列入「三寶」之中,是因為「師」乃道教學說傳承的主要承擔者 。師徒授受是道門常見的一項基本制度。一般來說,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師,以為學道進業的前提。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師傳弟子。歷史上有「法不傳六耳」之說,足見拜師對於道法傳承的重大意義。早期道教尚未普遍建立[[授籙]]制度,投名師不僅確定著本人與師傅的關係,而且事實上是入道的開始,所以十分慎重。早期的道經出世,都有得之者四十年才能再傳他人的規定,所以拜師與收徒都是極其嚴肅極其莊重的事。以後正一、[[全真]]都形成了規範的拜師制度。[[正一派]]的拜師是受籙的前提之一。一般來說,正一派道士必須先拜師入道,隨師學習經戒,師父在此期間,一方面教授有關知識、道法,一方面觀察其言行,品行無虧者才能舉荐他受籙。《[[全真清規]]》首列《指蒙規式》,稱「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尋問名師,然後投禮。既然出家,聽從師訓,長必成人。」同時對師尊來說,則必須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
由於歷史的原因,全真的放戒和正一的授籙在香港等地區曾經中斷,所以以拜師的形式確立入道者與某一道觀的關係,並由此確立他與整個道教的關係。就本來的意義說,拜師是[[入道]]之始,但要正式成為某一道派的弟子,全真道必須受戒,正一派必須[[受籙]]。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