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 |編著= |卷數=一卷 |正統道藏分類=太玄部 |正統道藏字號=是 |涵芬樓本冊數=727 |新文豐本冊數=39 |三...')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23
 
|中華道藏冊數=23
 
}}
 
}}
'''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原不題撰人名。據卷首 [[吳筠]] 序文稱,此經乃李謫仙所授。序作於元和戊戌年(818)。是年吳筠已死四十年。可知序文乃中唐道士偽託,李謫仙疑即孟謫仙之誤。《通志•藝文略》著錄此經一卷。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經文分九章,言內丹。所述丹法實為集神存想,謂「集神以為道,神集則內丹成,存其形。」修持者先須去亂聲,絕淫意。扣天鼓,瞑目存想太陽,於三元三七日齋心朝斗,於庚申之夜存思身中諸神上朝太上道君,心仰七星之光而存想左龍右虎。又須積善以修陽德,導引以通血氣,避雷電風雨之陰忌,則自然神集而靈,氣清而輕。「神集氣清,是謂守形,是謂全生。」書末附「吳筠」後序。謂此經乃茅山老叟所傳茅君命術。從經中所述丹法看,確為唐代[[茅山]][[上清派]]存神內修方術。
+
'''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原不題撰人名。據卷首[[吳筠]]序文稱,此經乃李謫仙所授。序作於元和戊戌年(818)。是年吳筠已死四十年。可知序文乃中唐道士偽託,李謫仙疑即孟謫仙之誤。《通志•藝文略》著錄此經一卷。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經文分九章,言內丹。所述丹法實為集神存想,謂「集神以為道,神集則內丹成,存其形。」修持者先須去亂聲,絕淫意。扣天鼓,瞑目存想太陽,於三元三七日齋心朝斗,於庚申之夜存思身中諸神上朝太上道君,心仰七星之光而存想左龍右虎。又須積善以修陽德,導引以通血氣,避雷電風雨之陰忌,則自然神集而靈,氣清而輕。「神集氣清,是謂守形,是謂全生。」書末附「吳筠」後序。謂此經乃茅山老叟所傳茅君命術。從經中所述丹法看,確為唐代[[茅山]][[上清派]]存神內修方術。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4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4頁。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
+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唐代道教經典]][[Category: 養生]]
 
[[en: The Scripturen Nine Sections on Inner Alchemy]]
 
[[en: The Scripturen Nine Sections on Inner Alchemy]]

2013年8月24日 (六) 16:58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
編  著:
卷  數:一卷
正統道藏:太玄部 是字號
涵芬樓本第727冊
新文豐本第39冊
三家本第23冊
道藏提要:編號1044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太清攝養經
第23冊
 

南統大君內丹九章經,原不題撰人名。據卷首吳筠序文稱,此經乃李謫仙所授。序作於元和戊戌年(818)。是年吳筠已死四十年。可知序文乃中唐道士偽託,李謫仙疑即孟謫仙之誤。《通志•藝文略》著錄此經一卷。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經文分九章,言內丹。所述丹法實為集神存想,謂「集神以為道,神集則內丹成,存其形。」修持者先須去亂聲,絕淫意。扣天鼓,瞑目存想太陽,於三元三七日齋心朝斗,於庚申之夜存思身中諸神上朝太上道君,心仰七星之光而存想左龍右虎。又須積善以修陽德,導引以通血氣,避雷電風雨之陰忌,則自然神集而靈,氣清而輕。「神集氣清,是謂守形,是謂全生。」書末附「吳筠」後序。謂此經乃茅山老叟所傳茅君命術。從經中所述丹法看,確為唐代茅山上清派存神內修方術。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