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非氏造像碑”的版本间的差异
小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荔非氏 | + | '''荔非氏造像碑''' , 無 紀 年, 據其風格推斷應 造於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至大統元年(535 年)間,現藏彬縣文化館。 |
− | + | ==造像內容== | |
− | 此碑為單面造像,斷為兩截,並有部分缺損,無碑首,未見發願文。其形制和圖像都比較特殊,以圖為主,有三十八個人物形象(包括殘像)。主龕偏於一角,供養人斜分格,這種形式與一般造像碑上供養人平直排列的肖像式不同。供養人姓名共十個,分上、下兩排 | + | 此碑為單面造像,斷為兩截,並有部分缺損,無碑首,未見發願文。其形制和圖像都比較特殊,以圖為主,有三十八個人物形象(包括殘像)。主龕偏於一角,供養人斜分格,這種形式與一般造像碑上供養人平直排列的肖像式不同。供養人姓名共十個,分上、下兩排 , 其能辨識者均為荔非姓。 |
龕楣為屋形,內有一正面坐像,無榜題,雙耳垂至肩,頭戴道冠,下頜刻有長鬚,雙手合於腹前,手中無物,著交領寬袖大袍,盤坐於胡床,未見雙足,應為道像。道龕外立一人,左手持一物,右手握筆,身後跟一馬一驢,面對道像,記下[[老君]]的話,應是道士。龕外站立數人為荔非家族成員。以下的人物均未著漢裝,都是短上衣,束腰、窄袖、細褲腳,為下層勞動者的日常服飾。其中四人均持長棒形物,兩個上端還有環形首柄,連在一起,共同作一活動,似在用繩同拉某物。或為某種練身(類似於角抵)、娛樂,或為某種勞作。下一格有人物在推石磨、舂臼,這是從漢代到北朝時期都十分看重的兩項勞動。 | 龕楣為屋形,內有一正面坐像,無榜題,雙耳垂至肩,頭戴道冠,下頜刻有長鬚,雙手合於腹前,手中無物,著交領寬袖大袍,盤坐於胡床,未見雙足,應為道像。道龕外立一人,左手持一物,右手握筆,身後跟一馬一驢,面對道像,記下[[老君]]的話,應是道士。龕外站立數人為荔非家族成員。以下的人物均未著漢裝,都是短上衣,束腰、窄袖、細褲腳,為下層勞動者的日常服飾。其中四人均持長棒形物,兩個上端還有環形首柄,連在一起,共同作一活動,似在用繩同拉某物。或為某種練身(類似於角抵)、娛樂,或為某種勞作。下一格有人物在推石磨、舂臼,這是從漢代到北朝時期都十分看重的兩項勞動。 | ||
− | 碑下部為尋橦鼓吹圖。右邊是伴奏的鼓吹樂隊,其中一人打腰鼓,一人敲鑼,一人擊鈸,一人吹篳篥。「 | + | 碑下部為尋橦鼓吹圖。右邊是伴奏的鼓吹樂隊,其中一人打腰鼓,一人敲鑼,一人擊鈸,一人吹篳篥。 |
+ | ==造像特點== | ||
+ | 從供養人姓名可以看出,這是荔非氏家族集體所造之碑。荔非為羌族複姓,《元和姓纂》卷八云: 「 荔菲 , 西羌種類也 。」 北朝至隋代時多 在 寧州、北地郡及涇渭流域。 這個 家族在北朝 的造像碑, 近年在陝西耀縣農村又發現了 一 批 , 其中 以 荔非家族為主的就 有 四塊 ,有 佛教 的, 也有 道教 的 。 | ||
− | 荔非氏 | + | 正如[[葛玄]]在《老子序》所言「道主生,佛主死」,道教著重長生與樂生的觀念充份反映在 荔非氏 造像碑中。碑中既有「飲食以養其體」(糧食加工),又有娛樂(百戲) , 或有練身 。此碑 由 上 至下的內容分別為:供養家族、老君坐像、人神接對、家僕碨舂、尋橦鼓吹 , 為五個相對獨立的部分 , 通過道教教義又緊密聯繫 在 一起 。 |
− | ==參考資料 | + |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 ||
− | + | [[Category: 北魏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碑]] | |
− | [[Category:道教雕塑]] |
2010年11月20日 (六) 16:58的最新版本
荔非氏造像碑,無紀年,據其風格推斷應造於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至大統元年(535年)間,現藏彬縣文化館。
造像內容
此碑為單面造像,斷為兩截,並有部分缺損,無碑首,未見發願文。其形制和圖像都比較特殊,以圖為主,有三十八個人物形象(包括殘像)。主龕偏於一角,供養人斜分格,這種形式與一般造像碑上供養人平直排列的肖像式不同。供養人姓名共十個,分上、下兩排,其能辨識者均為荔非姓。
龕楣為屋形,內有一正面坐像,無榜題,雙耳垂至肩,頭戴道冠,下頜刻有長鬚,雙手合於腹前,手中無物,著交領寬袖大袍,盤坐於胡床,未見雙足,應為道像。道龕外立一人,左手持一物,右手握筆,身後跟一馬一驢,面對道像,記下老君的話,應是道士。龕外站立數人為荔非家族成員。以下的人物均未著漢裝,都是短上衣,束腰、窄袖、細褲腳,為下層勞動者的日常服飾。其中四人均持長棒形物,兩個上端還有環形首柄,連在一起,共同作一活動,似在用繩同拉某物。或為某種練身(類似於角抵)、娛樂,或為某種勞作。下一格有人物在推石磨、舂臼,這是從漢代到北朝時期都十分看重的兩項勞動。
碑下部為尋橦鼓吹圖。右邊是伴奏的鼓吹樂隊,其中一人打腰鼓,一人敲鑼,一人擊鈸,一人吹篳篥。
造像特點
從供養人姓名可以看出,這是荔非氏家族集體所造之碑。荔非為羌族複姓,《元和姓纂》卷八云:「荔菲,西羌種類也。」北朝至隋代時多在寧州、北地郡及涇渭流域。這個家族在北朝的造像碑,近年在陝西耀縣農村又發現了一批,其中以荔非家族為主的就有四塊,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
正如葛玄在《老子序》所言「道主生,佛主死」,道教著重長生與樂生的觀念充份反映在荔非氏造像碑中。碑中既有「飲食以養其體」(糧食加工),又有娛樂(百戲),或有練身。此碑由上至下的內容分別為:供養家族、老君坐像、人神接對、家僕碨舂、尋橦鼓吹,為五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通過道教教義又緊密聯繫在一起。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