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道藏 道教經籍的總集。《道 》的編 纂始於唐代 魏晉以後 ,道 書日增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已著錄道書六百多卷。南北朝時,陸 靜按 三洞 分類 《三洞 經書目錄 》, 是為 道教 史上第一部 書目錄。後孟法師按三洞四輔分類法編纂《玉緯七部經書目》。此後陶弘景又撰《經目》和《太上眾經目》。至唐開元(713─741年)中,始有道書的 首次 編纂 成藏 ,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 經唐末五代之亂 道書大量亡佚。 開國後, 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重 《道 》,前後 編成《 寶文統錄》、《 天宮寶藏》 《萬壽道藏》 《瓊章寶藏》。金代編 《大金玄都寶藏》, 元代則有 《玄都寶藏》。 這些 《道藏》 歷經兵火 代的 焚經,早已不存 現存者為 明正統 (1445 )刊行 的《 正統 道藏》 及萬曆三十五 (1607年)張 祥緝印 的《 萬曆續 道藏》。
+
''' 道藏'''是匯集所有 道教經 典書 而分類編纂 的總集。 在唐高宗、武則天時,已有名為 [[一切 經]] 》的 道書匯 編。 開元年間(713年-741年) 唐玄宗下詔搜訪 」, 名為 [[ 三洞 瓊綱]] 》,道教經 首次 正式 成藏。 此後 ,宋 、金、蒙古、明四代均 過全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 成《[[大宋 天宮寶藏]] ,至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擴編成 [[ 萬壽道藏]] ,並首次全藏雕板印刷,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又編刻 [[ 瓊章寶藏]] 》。金代 明昌元年(1190年) [[ 大金玄都寶藏]] 。元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馬真后三年(1244年) 編刻 [[ 玄都寶藏]] 》。 明代正統十年(1445)及萬曆三十五(1607)年編刊了 [[正統 道藏]] 》和 《[[萬曆續道藏]]》。清代沒有編刻過全藏,只有選刊明 《道藏》並加以增輯 《[[道藏輯要]]》 由於 代《 正統 道藏》並《萬曆續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傳本,所以《道藏》一詞常用以指稱此二藏的合印本。近代以來,志於續補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較重要的成果有民國時期出版的《[[道藏精華錄]]》,1950至70 代出版的《[[道藏精華]]》,1990 代出版 的《[[藏外道書]]》、《[[中華續道藏]]》、《[[敦煌 道藏]] 、《[[道書集成]]》。2004 ,中 道教協會主持編纂 的《[[中華 道藏]] 出版
  
== 史==
+
== 史==
=== 開元 ===
+
=== 早期對 書的分類和整理===
  中國歷史上 第一部道藏 編纂 唐開元(713─741年)中 唐玄宗即位,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 一切 經音義》 在此基礎上,又於開元中發使四處 搜訪 道經 加上原來京中所藏,纂修 《藏》,目曰 《三洞 瓊綱 》, 總計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說五千七百 卷, 一說七千三百卷)。《開元 藏》的編纂體例采取 三洞分類法 ,分三洞三十六 部, 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 天寶七年(748 年) 傳寫,以廣流布 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遂不復存
+
  道書 分類和整理工作 東晉 東晉[[葛洪]] [[抱朴子內篇]]》已著錄 書670卷、符籙500多卷。南北朝時 [[陸修靜]]廣為 搜訪, 以「三洞」分類編 成《三洞 經書目錄 》, 著錄道書並藥方、符圖等1,228 卷, 是首部 經書目,又有孟法師按「 三洞 」「四輔」 分類法 編纂成《玉緯七 經書目》。此後 [[陶弘景]]又撰《經目》和《太上眾經目》 建德三 (574 ,北周武帝 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經書 隋朝官方也進行過收集整理道書的工作
  
=== 寶文統錄===
+
=== 唐代至五代十國(618-960年)===
  代編纂 道藏 之一 編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 )年間。 安史之亂後,兩京 書多遭焚毀 經唐 、唐代宗詔令搜集整理 ,道士 申甫 杜光庭、暨齊物海 搜羅 但「玉笈琅函,十無三二」<ref> 《太 上黃籙齋儀 卷五二</ref>,流失較大 宋朝 國後 於宋太 時期 書七千餘卷 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等校 刪除重複 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至大中祥符初 宋真宗命宰臣王欽若 領,選道士朱益謙、馮德之等修校,在徐鉉、王禹偁的基礎上增補六百二十二 ,計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零十 卷,洞神部 百七十二 卷, 太玄部 千四百零七 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九卷,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 撰為篇目進上,賜名《 文統錄》 今佚
+
====一切道經====
 +
  在前代的基礎上,唐 繼而大規模集結道經、 編纂道藏 。如前述 在唐弘道元 ,道士王懸河曾在成都立《道藏經序碑》,而從敦煌遺書發現 高宗 撰的《[[一切 經序]]》表明 當時應有名《[[一切道經]]》的道 匯編。 即位不久 道士 史崇玄等與昭文館 崇文館學士,據長安京中藏 見在經書2千餘卷 修成《[[一切道經音義]]》。 正統道藏》 平部收有《[[一切道經音妙門由起]] 》。
 +
====三洞瓊網====
 +
元年間(713年-741年) 唐玄 又發使 纂修成藏 目曰《三洞瓊綱》 後人用以指稱此藏本身 ,總 計3744 <ref>見《文獻通考》卷224引《宋 朝國史志》</ref>( 說5700 <ref>見《[[道藏尊經歷代綱目]]》</ref> ,一 說7300 <ref>杜光庭刪《 上黃籙齋儀》卷52</ref>) 七年(748年) 詔令繕寫分送各地
  
===大宋 寶藏===
+
天寶 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長安、洛陽兩京秘 多遭焚燬 上元年間(760 -761 年),所 籙6千餘卷。大曆年間(766年-779年) ,道士 申甫搜尋道經 於京中繕寫 至7 千卷 。<ref>見杜光庭 太上黃籙齋儀 卷52</ref>。及至黃巢之亂, 靈文秘軸,焚蕩之餘,散無統紀 ,當時有道士神隱子「收拾餘燼,復 三洞經」,但再經五代變亂 ,「 篇章雜揉 <ref>見 尊經歷代綱目 </ref>
宋代編纂的道藏之一 由於《寶文統錄》編纂不太理想,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五 (1012 年) 任命張君房為著作佐郎 專事修藏。張君房依原有道書和從蘇州、越州、台州等地 徵集的 道士 們按三洞綱條、四部錄略 品詳科格,商校異同,以詮次之 編為一藏,共四 五百六十五 ,起 千字文 》「 函目 終於 字,題名 大宋天宮寶 藏》 ,今佚
 
  
=== 萬壽道 藏===
+
=== 宋遼金元時期(960年-1368年)===
 宋 代編纂的道藏之一。到 崇寧時(1102─1106年),又詔令 於書藝局令道士 訂《天宮寶藏》 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 卷。 政和(1111─1118年) 再詔天下搜訪道教遺書 設立經局,敕令道士元妙 王道 堅校訂 送福州閩縣由龍圖 直學士中大夫福 州郡 守黃裳役工鏤板 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萬壽 藏》。因 藏於政和年間 故又稱《政和萬壽道藏》 這是第一部有刊板的道藏。《萬壽道藏》於靖康(1126─1127 年) 之亂中散佚 至金代已殘缺 今不存
+
====大宋天宮寶 ====
 +
  初年, 宗搜 書7千餘卷 命徐鉉、王禹偁 正抄寫,刪去重複 得3,737 卷。 至大 祥符初 宋真 欽若詳定 盡以「秘 道書」、「太清寶蘊(亳 太清宮唐代道藏寫本)」出降於餘杭 (今浙江杭州) 由戚綸、陳堯佐、 士朱益謙、馮德之等專其 凡4359卷 大中祥符九 (1016 ), 王欽若撰篇目上獻 宋真宗賜名曰《寳文統録》
  
=== 大金玄都 寶藏===
+
然而由於「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歲月坐遷,科條未究」<ref>《雲笈七籤》序</ref>,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時,道士[[張君房]]得到戚綸、王欽若的推薦出任著作佐郎,專事修藏,據朝廷發到餘杭郡及江南各地舊《道藏》經本,銓次成藏。天禧三年(1019)修成,全書以「千字文」為函目,從「天」字到「宮」字,故題名《大宋天宮寶藏》。張君房又撮其精要,撰成《雲笈七籤》。
  金代編纂 的道藏。金 世宗 大定 二十六 (1186 年),詔以南京(今河南開封)的《道藏》經板付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長觀。 金章宗 明昌元年(1190年),詔令十方天長觀提點孫明道搜 ,重修《道藏》。 孫明 分遣道士訪遺經於天下 得一千零七十四 卷, 以補 《萬壽道藏》 殘存 經板 二萬一 八百餘冊 共積得八 萬三千一 百九十 並依三洞四輔 品詳科格 商校異同而 成一 藏, 計六 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 題曰 大金玄都寶 藏》。 金章宗泰和 二年 (1202 年), 因天長觀火災被焚毀 ,今不
+
====萬壽道藏====
 +
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又詔令搜訪道書,於書藝局令道士元妙宗、王道堅校訂,增至5387卷。政和三年(1113年),再詔搜訪道書。次年,接納黃裳建議,在福州閩縣刻版,完成進經版於京師,共540函,5481卷,稱《政和萬壽道藏》。這是《道藏》全藏首次刊板印刷。
 +
==== 瓊章 寶藏====
 +
  靖康之亂,北方各處《道藏》多燬於兵火,惟南方仍多有全本。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下詔把福州閩縣報恩光孝觀所藏 《政和萬壽 道藏 》送往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寫成數部,題名為《瓊章寶藏》並分賜各地道觀
 +
====大 玄都寶藏====
 +
大定 (1164 年), 金世宗 詔以南京(今河南開封)的《 政和萬壽 道藏》經板付中都(今北京)[[ 十方天長觀]] 。明昌元年(1190年),詔令十方天長觀提點孫明道搜 ,重修《道藏》 ,補刻經板。此藏修成凡602帙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天長觀失火,經板焚燬
 +
====玄都寶藏====
 +
元太宗九年(1237年),[[宋德方]]遵從其師[[丘處機]]之遺意倡刊《 藏》,令其弟子[[秦志安]]在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皇后稱制的第三年(1244年),全藏刊畢 凡7,800餘 卷, 亦稱 玄都寶藏》。元定宗年間(1246年-1248年),經板移至永樂鎮純陽 萬壽 宮。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詔令焚毀除《[[道德經]]》以外的其餘《 道藏》經 文印 ,遂遭焚毀。
 +
===明代(1368年-1644年)===
 +
====正統道藏====
 +
{{main|正統道藏}}
 +
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修道典。正統九年(1444年),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正統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全藏凡5305卷,採用《 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共480函。因修成於正統年間 後世稱作《正統道藏》。
 +
====萬曆續道藏====
 +
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補《道藏》。在原《道藏》上續補180卷,仍以《 字文》為函目,自「杜」字號至「纓」字號,凡32函。總計明代《道藏》凡5485卷,512函。由於明代《正統道藏》並《萬曆續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 的全藏傳本。清末 國聯軍之亂 明代《道藏》經板悉遭焚燬。及至民國初年 上海涵芬樓據北京白雲觀藏本影印 得以流通至今。
 +
===清代(1644年-1912年)===
 +
====道藏輯要====
 +
{{main|道藏輯要}}
 +
清代沒有 刻過全藏,只有選刊明代《道藏》並加以增輯的《[[道 輯要]]》。康熙年間(1662─1722年) 彭定求選錄《正統道藏》的精要約2 多種 編成 [[道 輯要]] 》。 嘉慶年間(1796─1820年),蔣元庭增輯清代道書。光緒三十 二年 (1906 年), 賀龍驤等再行增輯並在[[成都二仙庵]]翻刻 新增道書114種。
 +
===近代(1912年至 )===
 +
近代以來,志於續補明代《道藏》者 乏其人。民國時期,丁福保精選明代《道藏》及藏外道書100種148卷為《[[道藏精華錄]]》。1952至1979年間,蕭天石編輯了十七輯《道藏精華》。1992年和1999年,巴蜀書社和新文豐出版社均以補續明代《道藏》為旨,分別出版了《藏外道書》和《中華續道藏》。1999年,又有編收敦煌考古發現唐代道經的《敦煌道藏》,以及遍收道書的《道書集成》面世。2004年,中國道教協會主持編纂的《中華道藏》出版,盡錄明代以前道教典籍
  
===玄都寶藏===
+
== 相關條目==
元代編纂的 道藏 。元太宗九年(1237年),道士宋德方、秦志安搜求遺經,計劃重刊《道藏》。歷時八年,成《藏》於元乃馬真皇后稱制的第三年(1244年),共七千八百餘卷,仍取名《玄都寶藏》,經板存於平陽玄都觀。元世祖至元八年(1281年),詔令焚毀除《道德經》以外的其餘《道藏》經文印板,《玄都寶藏》刊板遂遭焚毀,藏經因此亡佚許多。今不存。
+
[[ 道藏 源流考]]
  
===正統道藏===
+
== 釋==
明代編纂的道藏。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年),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永樂八年(1410年),張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藏。到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於正統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名《正統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採用《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為若干卷,頒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觀。到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補《道藏》,仍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號至「纓」字號,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萬曆續道藏》。與《正統道藏》合計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現存明版《正統道藏》,這是我國現存的唯一官修道藏。1923─192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借用[[北京白雲觀]]所藏明刊《正統道藏》,以涵芬樓名義影印,縮改為六開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一千一百二十冊。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道藏》影印本,另有台灣藝文印書館、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
+
<references/>
 
 
==編篡體例==
 
《正統道藏》的編纂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所謂「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406─477年)撰《三洞經書目錄》,將道書分為三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真部以《[[上清經]]》為主,號稱上乘;洞玄部以《[[靈寶經]]》為主,號稱中乘;洞神部以《[[三皇經]]》為主,號稱下乘。陸修靜首創的三洞分類法,使繁多的道書得以歸類,奠定了以後纂修《道藏》的基礎。所謂「四輔」,最早見於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由於以三洞分類,不能囊括全部道書,故繼三洞之後又產生了「四輔」,以作為對三洞的補充或輔助。四輔指: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太玄是洞真之輔,太平是洞玄之輔,太清是洞神之輔,正一則總輔上述六部,遍陳三乘。
 
 
 
===十二類===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玉訣類,指對道書的注 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象為主的經籍。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及功德名位的道經。
 
#戒律類,指戒規、科律類經書及功過格。
 
#威儀類,指齋醮及科儀一類經籍。
 
#方法類,指修真養性及設壇祭煉方法一類道書。
 
#眾術類,指外丹及數術類道書。
 
#記傳類,指仙真傳記碑銘及道觀志書。
 
#讚頌類,指唱頌神靈的經書。
 
#章表類,指齋醮所上章奏、青詞等。
 
 
 
今《正統道藏》即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編纂。這種分類法有其不足,比如四輔以下不分類,使體例混亂,檢索不便等。近人[[陳攖寧]]於1930年代曾對《道藏》經書重行分類,據其書的性質分為十四類。相信將來重修《道藏》會有更科學、更合理的分類。現存《道藏》雖在分類層次上不太科學,但其內容豐富,除道教經書外,還收有一些諸子百家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社會歷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情風俗、國民心理的寶貴資料,也可作版本、校對之用。學者們正在籌劃新編《中華道藏》。
 
 
 
==檢索及提要==
 
===目錄===
 
===《道藏經目錄》===
 
作者不詳。道教目錄著作。四卷。前有《道教宗源》及凡例,講述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卷一為洞真部目錄,卷二為洞玄部目錄,卷三為洞神部目錄,卷四為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目錄。共收道經目錄一千四百一十五種,計四千五百十七卷,以《千字文》編號。後附有《續道藏經目錄》,自杜字號至纓字號,收錄道經目錄五十二部,一百八十卷,尾題:大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張國祥奉旨校梓。張國祥為五十代天師,萬曆時奉旨編《續道藏》,可知《道藏經目錄》成書於正、續道藏刊行之時。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
 
 
 
===《道藏闕經目錄》===
 
作者不詳。道教目錄著作。二卷。卷上題目下注謂「于舊目錄內抄出」。近人陳垣認為此書即明《正統道藏》刊行時校元代道藏所缺之目錄。全篇所錄闕經書目七百八十六部。篇末附有《道藏尊經歷代綱目》,講到三洞四輔時,謂洞神則太清、正一輔之,與傳統的太清輔洞神、正一總輔六部的說法略有不同。此書為研究《道藏》流變的參考文獻。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
 
 
 
===目錄詳注===
 
====《道藏目錄詳注》====
 
四卷。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北京白雲觀道士白雲齋(陳國符先生認為白雲齋是南京朝天宮道士)。《詳注》以《道藏》之文,分門編次,大綱分三洞、四輔、十二類,每條各有解題,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之例。雖稱「詳注」,但實際上比較簡略。後收入清人紀昀等所編《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這是一部關於《道藏》的工具書。
 
 
 
===提要===
 
====《道藏提要》====
 
任繼愈主編,鍾肇鵬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明《正統道藏》以及《萬曆續道藏》卷帙浩瀚,網羅繁富,內容博雜,是研究道教的主要資料庫。然而其中許多典籍的編撰者不明,成書時代不詳,分類也不太合理,使研習者檢索頗感不便。《道藏提要》仿照《四庫全書提要》的體例,盡量利用前人研究《道藏》的成果。中國學者如劉師培、陳垣、陳寅恪、湯用彤、陳國符、王明、陳攖寧、翁獨健等的有關著作,日本學者吉岡義豐、大淵忍爾、福永光司的有關著作,都以之作為參考借鑒。其書宗旨,在於考訂介紹《道藏》中每一部經書的時代、作者、內容。除了採用傳統考訂、訓詁方法,還充分利用佛道二教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與佛教發展的情況對比,利用中國哲學發展思潮的總趨勢來判斷某一經書的時代,力求把一些難以確定年代的典籍給它找出比較接近實際的時代斷限。書末附有道書《編撰人簡介》、《新編道藏分類目錄》、《正續道藏經目錄》、《編撰人索引》、《道藏書名索引》。作者意在追求本書成為一部閱讀《道藏》和研究道教極具學術價值而又較為完整適用的工具書,為使用者提供方便。
 
 
 
===索引===
 
====《道藏索引》====
 
署名(法)施舟人原編,陳耀庭改編。副題為《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出版。《道藏》卷帙浩繁,其傳統分類法令當今學者頗感檢索不便。目前國際公認的《道藏》檢索工具書是法國學者施舟人教授於1975年編制的《道藏通檢》。該書採用逐字引得的編制方法,頗便使用者檢索道經。1989年,時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陳耀庭教授在訪法講學期間,經施舟人教授同意,無償利用《道藏通檢》的成果,改編為《道藏索引》。施舟人原編索引將所有道書按書表、科儀等分類編排,使讀者能一目了然。該索引又將道經名簡化,僅留其最重要部分,這樣既可幫助讀者推測其原書名,又可便於尋找相關書目。該索引還可幫助讀者尋求書名有較大更動的道經。
 
 
 
改編者主要依據以下原則:
 
#一是充分保留原編的一字索引的內容;
 
#二是按原編者編定的子目順序,新編《五種版本道藏經書子目聯合目錄》,目錄中分列五種版本的字號、冊數和頁碼;
 
#三是根據中國讀者使用習慣,新編《音序檢字》;
 
#四是新編兩個附錄,以方便使用。
 
 
 
這是一本可以檢索五種版本《道藏》的工具書,是中法學者合作的成果,十分有利於推動中國及世界範圍內的道教學術研究。
 
 
 
==輯要==
 
清代沒有進行新編《道藏》的工作,產生了《正統道藏》的節編(加上一些清代出的道書) ── 《道藏輯要》。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進士彭定求選錄《正統道藏》的精要約二百多種,按二十八宿字號,分成二十八集,共二百餘冊,凡道教的重要經籍、科儀戒律、碑傳譜錄等皆收編。到嘉慶年間(1796─1820年),蔣元庭又編《道藏輯要目錄》一卷,存錄道書二百七十九種,計二百六十八冊。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原來的《道藏輯要》已很少見,成都二仙庵又予以翻刻,並新增有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五卷及清代晚出的道書。所收道書與道經書目增至三百一十九種,其中新增道書一百一十四種。其刻板現存成都青羊宮,巴蜀書社據之重印。台灣也有精裝本《道藏輯要》。書中所錄明《正統道藏》未收的經典,是研究明清道教思想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第85行: 第57行:
 
#任繼禹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頁1至10、頁1531。
 
#任繼禹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頁1至10、頁1531。
 
#(法)施舟人原編,陳耀庭改編:《道藏索引--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之胡道靜〈序〉、施舟人〈序〉、陳耀庭〈改編者的話〉﹝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法)施舟人原編,陳耀庭改編:《道藏索引--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之胡道靜〈序〉、施舟人〈序〉、陳耀庭〈改編者的話〉﹝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註釋==
+
 
<references/>
+
{{道藏源流}}
[[Category:道 教經典]]
+
[[Category:道 ]]
[[en:History of the Canon's Compilation]]
+
[[en:The Daoist Canon]]

2016年1月11日 (一) 13:23的最新版本

道藏是汇集所有道教经典书籍而分类编纂的总集。在唐高宗、武则天时,已有名为《一切道经》的道书汇编。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下诏搜访道经,纂修成“藏”,名为《三洞琼纲》,道教经籍首次正式成藏。此后,宋、金、蒙古、明四代均曾编修过全藏。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编修成《大宋天宫宝藏》,至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扩编成《万寿道藏》,并首次全藏雕板印刷,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又编刻《琼章宝藏》。金代明昌元年(1190年)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编刻《玄都宝藏》。明代正统十年(1445)及万历三十五(1607)年编刊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清代没有编刻过全藏,只有选刊明代《道藏》并加以增辑的《道藏辑要》。由于明代《正统道藏》并《万历续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传本,所以《道藏》一词常用以指称此二藏的合印本。近代以来,志于续补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较重要的成果有民国时期出版的《道藏精华录》,1950至70年代出版的《道藏精华》,1990年代出版的《藏外道书》、《中华续道藏》、《敦煌道藏》、《道书集成》。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纂的《中华道藏》出版。

历史

早期对道书的分类和整理

道书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始于东晋。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著录道书670卷、符箓500多卷。南北朝时,陆修静广为搜访,以“三洞”分类编成《三洞经书目录》,著录道书并药方、符图等1,228卷,是首部道经书目,又有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纂成《玉纬七部经书目》。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和《太上众经目》。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令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经书。隋朝官方也进行过收集整理道书的工作。

唐代至五代十国(618-960年)

一切道经

在前代的基础上,唐代继而大规模集结道经、编纂道藏。如前述,在唐弘道元年,道士王悬河曾在成都立《道藏经序碑》,而从敦煌遗书发现唐高宗所撰的《一切道经序》表明,当时应有名《一切道经》的道经汇编。唐玄宗即位不久,敕道士史崇玄等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长安京中藏内见在经书2千馀卷,修成《一切道经音义》。《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一切道经音妙门由起》。

三洞琼网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唐玄宗又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后人用以指称此藏本身,总计3744卷[1](一说5700卷[2],一说7300卷[3])。天宝七年(748年),诏令缮写分送各地。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秘藏多遭焚毁。上元年间(760年-761年),所收经箓6千馀卷。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道士申甫搜寻道经,于京中缮写,至7千卷。[4]。及至黄巢之乱,“灵文秘轴,焚荡之馀,散无统纪”,当时有道士神隐子“收拾馀烬,复为三洞经”,但再经五代变乱,“篇章杂揉”[5]

宋辽金元时期(960年-1368年)

大宋天宫宝藏

北宋初年,宋太宗搜寻道书7千馀卷,命徐铉、王禹偁校正抄写,删去重复,得3,737卷。至大中祥符初,宋真宗命王钦若详定道藏,尽以“秘阁道书”、“太清宝蕴(亳州太清宫唐代道藏写本)”出降于馀杭郡(今浙江杭州),由戚纶、陈尧佐、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专其修校,凡4359卷。大中祥符九年(1016),王钦若撰篇目上献,宋真宗赐名曰《宝文统录》。

然而由于“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6],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时,道士张君房得到戚纶、王钦若的推荐出任著作佐郎,专事修藏,据朝廷发到馀杭郡及江南各地旧《道藏》经本,铨次成藏。天禧三年(1019)修成,全书以“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到“宫”字,故题名《大宋天宫宝藏》。张君房又撮其精要,撰成《云笈七签》。

万寿道藏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又诏令搜访道书,于书艺局令道士元妙宗、王道坚校订,增至5387卷。政和三年(1113年),再诏搜访道书。次年,接纳黄裳建议,在福州闽县刻版,完成进经版于京师,共540函,5481卷,称《政和万寿道藏》。这是《道藏》全藏首次刊板印刷。

琼章宝藏

靖康之乱,北方各处《道藏》多毁于兵火,惟南方仍多有全本。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下诏把福州闽县报恩光孝观所藏的《政和万寿道藏》送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写成数部,题名为《琼章宝藏》并分赐各地道观。

大金玄都宝藏

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的《政和万寿道藏》经板付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长观。明昌元年(1190年),诏令十方天长观提点孙明道搜访遗经,重修《道藏》,补刻经板。此藏修成凡602帙6455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失火,经板焚毁。

玄都宝藏

元太宗九年(1237年),宋德方遵从其师丘处机之遗意倡刊《道藏》,令其弟子秦志安在平阳玄都观总领其事,至乃马真皇后称制的第三年(1244年),全藏刊毕,凡7,800馀卷,亦称《玄都宝藏》。元定宗年间(1246年-1248年),经板移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诏令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其馀《道藏》经文印板,遂遭焚毁。

明代(1368年-1644年)

正统道藏

主条目:正统道藏

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典。正统九年(1444年),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正统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全藏凡5305卷,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共480函。因修成于正统年间,后世称作《正统道藏》。

万历续道藏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在原《道藏》上续补180卷,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32函。总计明代《道藏》凡5485卷,512函。由于明代《正统道藏》并《万历续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传本。清末八国联军之乱,明代《道藏》经板悉遭焚毁。及至民国初年,上海涵芬楼据北京白云观藏本影印,得以流通至今。

清代(1644年-1912年)

道藏辑要

主条目:道藏辑要

清代没有编刻过全藏,只有选刊明代《道藏》并加以增辑的《道藏辑要》。康熙年间(1662─1722年),彭定求选录《正统道藏》的精要约2百多种,编成《道藏辑要》。嘉庆年间(1796─1820年),蒋元庭增辑清代道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贺龙骧等再行增辑并在成都二仙庵翻刻,新增道书114种。

近代(1912年至今)

近代以来,志于续补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民国时期,丁福保精选明代《道藏》及藏外道书100种148卷为《道藏精华录》。1952至1979年间,萧天石编辑了十七辑《道藏精华》。1992年和1999年,巴蜀书社和新文丰出版社均以补续明代《道藏》为旨,分别出版了《藏外道书》和《中华续道藏》。1999年,又有编收敦煌考古发现唐代道经的《敦煌道藏》,以及遍收道书的《道书集成》面世。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主持编纂的《中华道藏》出版,尽录明代以前道教典籍。

相关条目

道藏源流考

注释

  1. 见《文献通考》卷224引《宋三朝国史志》
  2. 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
  3. 杜光庭删《太上黄箓斋仪》卷52
  4. 见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52
  5. 见《道藏尊经历代纲目》
  6. 《云笈七签》序

参考资料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27,229,230,1701页。
  2. 李养正:《道教手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05─308,358─359页。
  3.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第171─172,417,803,829,931页。
  4.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二卷,第297-303,788-799,802-805,931页,第三卷,第212-216,462─463页,第四卷,第453-464页。
  5.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11-27,第32-33页。
  6. 朱越利:《道经总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第144─146,148─149,150─154,155─162,327─329页。
  7.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上册,第182─188页。
  8. 黄开国、李刚等主编:《诸子百家大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第617页。
  9. 朱越利:《道经总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第251─252页。
  10. 任继禹主编:《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页1至10、页1531。
  11. (法)施舟人原编,陈耀庭改编:《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之胡道静〈序〉、施舟人〈序〉、陈耀庭〈改编者的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道藏源流
唐代 三洞琼纲
北宋 大宋天宫宝藏 | 云笈七签 | 万寿道藏
南宋 琼章宝藏
金代 大金玄都宝藏
元代 玄都宝藏
明代 正统道藏 | 万历续道藏
清代 道藏辑要
民国 道藏精华录
当代 道藏精华(1956至1979年) | 庄林续道藏(1975年) | 藏外道书(1992年)
中华续道藏(1999年) | 敦煌道藏(1999年) | 道书集成(1999年)
中华道藏(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