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道教文學}}
 
{{道教文學}}
  
道情 屬於曲藝的一個類別,其淵源可追溯於仙歌道曲;但它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道曲。如果說道曲的製作是服從禮神頌仙宗旨並且是為齋醮法事活動服務,成為整個法事活動過程的組成部分,那麼道情則具有相對獨立性。
+
'''道情''',一種宣揚道教思想的曲藝形式和文學題材。此外 道情 屬於曲藝的一個類別,其淵源可追溯於仙歌道曲;但它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道曲。如果說道曲的製作是服從禮神頌仙宗旨並且是為齋醮法事活動服務,成為整個法事活動過程的組成部分,那麼道情則具有相對獨立性 。一般認為,道情是由唐代的俗講演變而來。俗講是一種歌白相間的講述經文的形式,而唐代已開始有了《承天》、《九真》等道曲。大多數道情是以唱為主,輔以講說的形式,也有只唱不說的。其唱腔多樣,表演方式可分為坐唱、站唱、單口唱、對口唱等。道情演唱的內容,開始主要是道教經典,後來則演變為新編的道教故事,演唱者試圖以這種形式來宣揚道教思想、傳播道教教義。其曲風吸收了長短名詞和曲牌音樂的特點,於北宋時正式形成。最初道情演唱的伴奏樂器只有鼓子,到南宋時則開始使用漁鼓、簡板等樂器,這使其具有了獨有的特點,所以它又被稱為「道情漁鼓」。元代雜劇中有道情說唱的曲目,明代小說中也有關於道情說唱的描寫。明清時期時,道情音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題材不再限於道教故事,而是還逐漸增加了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小說傳奇等,並且還有人物的動作性表演,這顯示了其民間化和世俗化的轉變趨勢。在音樂上,道情音樂與各地的民間音樂不斷地相互影響、融合,從而形成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明清以來,各地道情不下數十種,如河南墜子就是由道情與「鶯歌柳」(一種民間小調)相結合的發展而來,此外還有陝北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首先必須含有豐富情感成份,但這又不是一般的世俗之情,而是超越於世情之上體現了「道」的精蘊的升華之情。因此,為了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就必須通過形象性來強化藝術效果。這種形象性,除了體現在內容之外,也體現在技巧上,它可以通過一定的動作表演,使內容更加具體可感,同時,它還可以穿插念白,使其內容更易於為人所理解。念白的穿插和內容的「動作化」導致了道情的曲藝屬性向戲劇屬性的游移。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許多戲劇作品中往往通過道情來發展情節。
 
 道情首先必須含有豐富情感成份,但這又不是一般的世俗之情,而是超越於世情之上體現了「道」的精蘊的升華之情。因此,為了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就必須通過形象性來強化藝術效果。這種形象性,除了體現在內容之外,也體現在技巧上,它可以通過一定的動作表演,使內容更加具體可感,同時,它還可以穿插念白,使其內容更易於為人所理解。念白的穿插和內容的「動作化」導致了道情的曲藝屬性向戲劇屬性的游移。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的許多戲劇作品中往往通過道情來發展情節。
 
 
 道情的原始面貌如何,現已難於查考。不過,從[[八仙]]人物之一 ── [[藍采和]]的「拍板歌」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某些蹤跡。宋代,道情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受到宮廷的歡迎,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當時的道情在形式上與鼓子詞相同。南宋時,道情演唱以漁鼓和簡板伴奏,所以又稱之為「漁鼓」。
 
 道情的原始面貌如何,現已難於查考。不過,從[[八仙]]人物之一 ── [[藍采和]]的「拍板歌」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某些蹤跡。宋代,道情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受到宮廷的歡迎,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當時的道情在形式上與鼓子詞相同。南宋時,道情演唱以漁鼓和簡板伴奏,所以又稱之為「漁鼓」。
  
第12行: 第11行:
  
 
 道情這種藝術也為彈唱藝人所借鑒。像張慧儂所口述的《珍珠塔》便有演唱道情的豐富內容。故事主人公方卿所唱《道情》,以隱喻手法來表達其十年苦讀之體驗,也有很深的道門義理蘊含,像「功行圓滿」以及「逍遙」之類都映射著道門之思想光輝。作品通過誇張等手法,造就了審美上的「距離感」,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道情這種藝術也為彈唱藝人所借鑒。像張慧儂所口述的《珍珠塔》便有演唱道情的豐富內容。故事主人公方卿所唱《道情》,以隱喻手法來表達其十年苦讀之體驗,也有很深的道門義理蘊含,像「功行圓滿」以及「逍遙」之類都映射著道門之思想光輝。作品通過誇張等手法,造就了審美上的「距離感」,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
==參考文獻==
[[Category:道教詩詞]]
+
#詹石窗:〈道情考論〉,《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4期。
 +
#張澤洪:〈論道教的唱道情〉,《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
[[Category:道教詩詞]][[Category: 道教音樂]] [[Category: 道教文學]]
 
[[en:Daoist Lyrics]]
 
[[en:Daoist Lyrics]]

2016年1月6日 (三) 11:30的最新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情,一种宣扬道教思想的曲艺形式和文学题材。此外道情亦属于曲艺的一个类别,其渊源可追溯于仙歌道曲;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道曲。如果说道曲的制作是服从礼神颂仙宗旨并且是为斋醮法事活动服务,成为整个法事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那么道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一般认为,道情是由唐代的俗讲演变而来。俗讲是一种歌白相间的讲述经文的形式,而唐代已开始有了《承天》、《九真》等道曲。大多数道情是以唱为主,辅以讲说的形式,也有只唱不说的。其唱腔多样,表演方式可分为坐唱、站唱、单口唱、对口唱等。道情演唱的内容,开始主要是道教经典,后来则演变为新编的道教故事,演唱者试图以这种形式来宣扬道教思想、传播道教教义。其曲风吸收了长短名词和曲牌音乐的特点,于北宋时正式形成。最初道情演唱的伴奏乐器只有鼓子,到南宋时则开始使用渔鼓、简板等乐器,这使其具有了独有的特点,所以它又被称为“道情渔鼓”。元代杂剧中有道情说唱的曲目,明代小说中也有关于道情说唱的描写。明清时期时,道情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题材不再限于道教故事,而是还逐渐增加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小说传奇等,并且还有人物的动作性表演,这显示了其民间化和世俗化的转变趋势。在音乐上,道情音乐与各地的民间音乐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从而形成了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明清以来,各地道情不下数十种,如河南坠子就是由道情与“莺歌柳”(一种民间小调)相结合的发展而来,此外还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首先必须含有丰富情感成份,但这又不是一般的世俗之情,而是超越于世情之上体现了“道”的精蕴的升华之情。因此,为了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就必须通过形象性来强化艺术效果。这种形象性,除了体现在内容之外,也体现在技巧上,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动作表演,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感,同时,它还可以穿插念白,使其内容更易于为人所理解。念白的穿插和内容的“动作化”导致了道情的曲艺属性向戏剧属性的游移。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往往通过道情来发展情节。 道情的原始面貌如何,现已难于查考。不过,从八仙人物之一 ── 蓝采和的“拍板歌”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某些踪迹。宋代,道情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受到宫廷的欢迎,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当时的道情在形式上与鼓子词相同。南宋时,道情演唱以渔鼓和简板伴奏,所以又称之为“渔鼓”。

由于道情短小精悍,可以独立演唱,历史上一些道士或奉道文人便乐于运用它来“演道抒情”。张三丰即是于今可考的著名的道情作者之一。在《张三丰文集》中收有《道情歌》等多种道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张三丰的道情与唐宋词有密切关系,有的甚至就是根据宋词的有关词牌创作的,他在借鉴唐宋词时又进行了一些变更,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精神。

道情这种形式不仅是道士们叙说修道功法、抒写崇道情怀的好体裁,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明清以来各地道情不下数十种,并且形成了地区特色,因而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东阳道情、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等。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或者吸收戏曲的唱调,从而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此等情形与文人们的采纳推广是分不开的。纵观明清两代,文人创作的道情虽然不算多,但以此而见称于世者亦有之。如明末徐大椿《洄溪道情》在学界便有较好的影响,再如袁学澜的《柘湖道情》反响也较佳。

道情这种艺术也为弹唱艺人所借鉴。像张慧侬所口述的《珍珠塔》便有演唱道情的丰富内容。故事主人公方卿所唱《道情》,以隐喻手法来表达其十年苦读之体验,也有很深的道门义理蕴含,像“功行圆满”以及“逍遥”之类都映射著道门之思想光辉。作品通过夸张等手法,造就了审美上的“距离感”,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詹石窗:〈道情考论〉,《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 张泽洪:〈论道教的唱道情〉,《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