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 第1行: | ||
− | + | {{dzindex | |
− | + | |書名=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 |
− | + | |編著= | |
− | + | |卷數=四經同卷 | |
+ |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本文類 | ||
+ | |正統道藏字號=傷 | ||
+ | |涵芬樓本冊數=341 | ||
+ | |新文豐本冊數=19 | ||
+ | |三家本冊數=11 | ||
+ | |道藏提要編號=615 | ||
+ | |中華道藏分類=三洞真經三洞經教 | ||
+ | |中華道藏冊數=6 | ||
+ | }} | ||
+ | '''太上老君說常 清靜 妙 經''',簡稱 《常清靜經》 。 撰 人 不 詳 。約成書於唐代。 南宋《秘目》及 《 通志•藝文略 》 著錄作一卷 。 今本收入 《[[正統道藏]]》 洞神 部 本文類 。經 文不足四百字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務貪求而沉苦海。 內稱: 「 人 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 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麗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 」大旨以 清靜 為 本 。勸人澄心遣欲,空無常寂,乃至寂無所寂 , 則體合 於 道 。遣欲的辦法,是內觀於心,見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所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心、形、物三者既無,那就到了能觀空,且悟到空無其空的境界。進一步悟到「無其空」的「無」也一併遣盡,那才達到湛然常寂的境界,欲便不生;欲既不生,便是真靜。真靜應物,便能真常得性,常應常靜,便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從此漸入真道,以至於得道。下章分析眾人之所以不得真道,因為有妄心(不合大道和人之本性的虛妄之心),所以由之驚其神,著於物,因之生出貪求,有了貪求,便生煩惱,以至流浪於生死輪迴之中。只有悟得真道,才能得道,臻於常清靜之境。 其說出自隋唐道教重玄哲學。此經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唐末[[杜光庭]]、南宋[[白玉蟾]]、金元全真道士[[侯善淵]]、[[李道純]]、[[王道淵]]等人皆為之作注。全真道以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4-335頁。 | |
− | + |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抄經》,載於《道藏》第1冊第344頁。 | |
− | + |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註》,載於《道藏》第17冊第141至145頁(李道純註)、第143至164頁(無名氏註)、第166頁(王元暉註)、第175頁(侯善淵註)及第182頁(杜光庭註)。 | |
− | [[Category: | + | [[Category: 洞神部本文類]] |
− | [[en: | + | [[en: Wonderful Scripturen Perpetual Purityand Tranquility, Spoken by the Most High Lord Lao]] |
2013年8月23日 (五) 15:59的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編 著:
卷 數:四經同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 傷字號
涵芬樓本第341冊
新文豐本第19冊
三家本第11冊
道藏提要:編號615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三洞經教
第6冊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常清靜經》。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唐代。南宋《秘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經文不足四百字,《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務貪求而沉苦海。內稱:「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麗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大旨以清靜為本。勸人澄心遣欲,空無常寂,乃至寂無所寂,則體合於道。遣欲的辦法,是內觀於心,見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所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心、形、物三者既無,那就到了能觀空,且悟到空無其空的境界。進一步悟到「無其空」的「無」也一併遣盡,那才達到湛然常寂的境界,欲便不生;欲既不生,便是真靜。真靜應物,便能真常得性,常應常靜,便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從此漸入真道,以至於得道。下章分析眾人之所以不得真道,因為有妄心(不合大道和人之本性的虛妄之心),所以由之驚其神,著於物,因之生出貪求,有了貪求,便生煩惱,以至流浪於生死輪迴之中。只有悟得真道,才能得道,臻於常清靜之境。其說出自隋唐道教重玄哲學。此經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唐末杜光庭、南宋白玉蟾、金元全真道士侯善淵、李道純、王道淵等人皆為之作注。全真道以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4-335頁。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抄經》,載於《道藏》第1冊第344頁。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註》,載於《道藏》第17冊第141至145頁(李道純註)、第143至164頁(無名氏註)、第166頁(王元暉註)、第175頁(侯善淵註)及第182頁(杜光庭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