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2行: 第2行:
  
 
==符的起源==
 
==符的起源==
 符是一種被認為能夠召致鬼神、厭鎮精魅的奇特文書。它文字曲折難辨,似書,又似圖,在道法中被大量應用。道符是從哪裡來的?道書上說,它本身是天上雲氣自然結成,「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別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ref>《三洞神符記》。</ref>。以後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將它傳授至人間。近代蒙文通先生認為符文曲折,起於西南少數民族文字,其說雖另闢蹊徑,但尚值得商榷。符書本來源於先民的文字崇拜。《後漢書.方術傳》中《解奴辜傳.集解》引惠棟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古時倉頡創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裡哭泣。高誘注說:鬼恐怕被文書所管制,所以夜裡哭泣。」<ref>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經》云: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誘注云: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ref>可知某些特殊的文書可以壓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時代,官方文書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強制的權威,受其影響,在一般人頭腦中加強了對文字的崇拜。從現有的文獻看,道符形成於東漢,它是將凡間的權利象徵搬至鬼神世界的結果。道符之造作蓋模仿秦漢時的符傳,主要由中原文字變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的憑信。起初蓋刻竹為之,後來常用金、玉、銅等 作,朝廷、將帥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為憑信。執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將領須得聽從其傳達的命令。將人間的符搬到神鬼世界,於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現。首先做這件事的當是民間的巫師,戰國的巫師已經使用符,稱為禹符。<ref>參看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乙本。</ref>漢代的巫師在墓門解除一類活動中,更經常地使用符。這類符,宜稱作巫符,它們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
 符是一種被認為能夠召致鬼神、厭鎮精魅的奇特文書。它文字曲折難辨,似書,又似圖,在道法中被大量應用。道符是從哪裡來的?道書上說,它本身是天上雲氣自然結成,「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別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ref>《三洞神符記》。</ref>。以後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將它傳授至人間。近代蒙文通先生認為符文曲折,起於西南少數民族文字,其說雖另闢蹊徑,但尚值得商榷。符書本來源於先民的文字崇拜。《後漢書.方術傳》中《解奴辜傳.集解》引惠棟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辦法,所以《淮南子》說:古時倉頡創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裡哭泣。高誘注說:鬼恐怕被文書所管制,所以夜裡哭泣。」<ref>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經》云: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誘注云: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ref>可知某些特殊的文書可以壓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時代,官方文書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強制的權威,受其影響,在一般人頭腦中加強了對文字的崇拜。從現有的文獻看,道符形成於東漢,它是將凡間的權利象徵搬至鬼神世界的結果。道符之造作蓋模仿秦漢時的符傳,主要由中原文字變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的憑信。起初蓋刻竹為之,後來常用金、玉、銅等 作,朝廷、將帥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為憑信。執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將領須得聽從其傳達的命令。將人間的符搬到神鬼世界,於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現。首先做這件事的當是民間的巫師,戰國的巫師已經使用符,稱為禹符。<ref>參看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乙本。</ref>漢代的巫師在墓門解除一類活動中,更經常地使用符。這類符,宜稱作巫符,它們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巫符,書在漢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稱墓門解注,解除,解逐,係解除(得罪神明的)過失祛逐鬼氣的巫術。在出土的解注瓶上,發現有咒語及符文。他們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漢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圖,以及據說為收鬼、縛鬼之物。據王充《論衡》一書的記載,從事解除的正是巫師。早期的道派大抵脫胎於巫術,保留有濃重的巫氣,所以,原來由巫師主持的墓門解除一類的活動,成為早期道教的道術之一。釋道安《二教論》譏笑「三張之鬼法」中有「左道餘氣,墓門解除」一項。早期的民間道派繼承了民間的巫術並且加以發展,成為系統的人為宗教的組成部分,巫符也便轉變成了道符,並且發展出了成卷連篇的符書。《太平經複文》、《靈寶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於東漢的符書。其中《太平經複文》符字皆以多個通行漢字重迭而成,繼承巫符的跡象更為明顯。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巫符,書在漢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稱墓門解注,解除,解逐,係解除(得罪神明的)過失祛逐鬼氣的巫術。在出土的解注瓶上,發現有咒語及符文。他們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漢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圖,以及據說為收鬼、縛鬼之物。據王充《論衡》一書的記載,從事解除的正是巫師。早期的道派大抵脫胎於巫術,保留有濃重的巫氣,所以,原來由巫師主持的墓門解除一類的活動,成為早期道教的道術之一。釋道安《二教論》譏笑「三張之鬼法」中有「左道餘氣,墓門解除」一項。早期的民間道派繼承了民間的巫術並且加以發展,成為系統的人為宗教的組成部分,巫符也便轉變成了道符,並且發展出了成卷連篇的符書。《太平經複文》、《靈寶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於東漢的符書。其中《太平經複文》符字皆以多個通行漢字重迭而成,繼承巫符的跡象更為明顯。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書能夠有連貫的文句表達一定的宗教內容,比起散漫於民間的巫師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現出自發的民間巫術向人為的、有系統理論的宗教形態過渡的軌跡。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見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隸字拼合、變形而成外,又借用篆體和蟲書鳥跡的古文,而且後者漸成主流。這種變動,在東漢末即已開始,其主要代表為古靈寶經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體,《天仙金母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在篆字下注出音讀,但按之字書,與響應音讀的篆字不同,應當是造作者依據篆字筆意自創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則是篆體、古文和類似《太平經複文》的重疊字(如九個「天」、九個「道」字分三層重疊)三種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稱做「天篆雲書」。又稱「雲篆」,因為在道士的觀念中,此類符書原來是秘於上天的,故稱天篆;同時又說係雲氣自然結成,天上的神仙也不過是加以摹寫,然後再傳入人間,故稱「雲書」、「雲篆」,其字體多仿篆體及蟲書鳥跡的古文,為突出「雲書」的特徵,筆畫故作曲折盤紆如雲氣繚繞之象。「天篆雲書」的觀念被道教內部普遍接受後,即使畫複文式的符,也 量使之筆畫紐曲,於是這點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徵。
+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書能夠有連貫的文句表達一定的宗教內容,比起散漫於民間的巫師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現出自發的民間巫術向人為的、有系統理論的宗教形態過渡的軌跡。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見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隸字拼合、變形而成外,又借用篆體和蟲書鳥跡的古文,而且後者漸成主流。這種變動,在東漢末即已開始,其主要代表為古靈寶經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體,《天仙金母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在篆字下注出音讀,但按之字書,與響應音讀的篆字不同,應當是造作者依據篆字筆意自創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則是篆體、古文和類似《太平經複文》的重疊字(如九個「天」、九個「道」字分三層重疊)三種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稱做「天篆雲書」。又稱「雲篆」,因為在道士的觀念中,此類符書原來是秘於上天的,故稱天篆;同時又說係雲氣自然結成,天上的神仙也不過是加以摹寫,然後再傳入人間,故稱「雲書」、「雲篆」,其字體多仿篆體及蟲書鳥跡的古文,為突出「雲書」的特徵,筆畫故作曲折盤紆如雲氣繚繞之象。「天篆雲書」的觀念被道教內部普遍接受後,即使畫複文式的符,也 量使之筆畫紐曲,於是這點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徵。
  
 
 東漢以後,新的道符問世越來越多。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中著錄大符五十六種,合五百餘卷。以後新出的道派也常創造自己的符和符書,與籙一起常為道派傳承的憑信。
 
 東漢以後,新的道符問世越來越多。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中著錄大符五十六種,合五百餘卷。以後新出的道派也常創造自己的符和符書,與籙一起常為道派傳承的憑信。
第13行: 第13行:
 
 道符構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厭勝物,另外一些符還有神像,但以文字為主體:由於道符的主幹是漢字和漢字的變形,所以按其原初狀態說是可以讀的。
 
 道符構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厭勝物,另外一些符還有神像,但以文字為主體:由於道符的主幹是漢字和漢字的變形,所以按其原初狀態說是可以讀的。
  
 陸修靜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讀之,若解讀符字者可以籙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ref>《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 上。</ref>他並舉了一幅《都匠符》為例說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構成的,只是作符時重疊一遍罷了。從這五字來看,形態都比通常字體略有變化,尤其是「明」字,以四個日字合成,與通常寫法不同。而且這種變化帶有一定隨意性,四個日字的「明」字,亦可由兩個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構成的茅山《鎮心符》(宋代元符年間皇帝所賜)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構形尚是比較簡單的,其他文字變形厲害的符,就更難解讀了。據葛洪說,「昔吳世有介象者,能讀符文,知誤之與否。有人試取治百病雜符及諸壓劾符,去其簽題以示象,皆一一據名之。其有誤者,便為人定之,自是以來,莫有能知者也。」<ref>《抱朴子.內篇.遐覽》。</ref>東漢多數道符尚比較質樸,精於此道的人尚能解讀,但像《靈寶五符》那種似璽印,似蟲書,勾心 角,屈曲盤紆的符,除了畫符者親口密授,恐怕就再難讀出字音了。
+
 陸修靜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讀之,若解讀符字者可以籙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ref>《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 上。</ref>他並舉了一幅《都匠符》為例說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構成的,只是作符時重疊一遍罷了。從這五字來看,形態都比通常字體略有變化,尤其是「明」字,以四個日字合成,與通常寫法不同。而且這種變化帶有一定隨意性,四個日字的「明」字,亦可由兩個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構成的茅山《鎮心符》(宋代元符年間皇帝所賜)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構形尚是比較簡單的,其他文字變形厲害的符,就更難解讀了。據葛洪說,「昔吳世有介象者,能讀符文,知誤之與否。有人試取治百病雜符及諸壓劾符,去其簽題以示象,皆一一據名之。其有誤者,便為人定之,自是以來,莫有能知者也。」<ref>《抱朴子.內篇.遐覽》。</ref>東漢多數道符尚比較質樸,精於此道的人尚能解讀,但像《靈寶五符》那種似璽印,似蟲書,勾心 角,屈曲盤紆的符,除了畫符者親口密授,恐怕就再難讀出字音了。
  
 
 專門供畫符用的文字稱為符字,符字與符都有音讀,稱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圖、神像、厭勝物等構成符,知道這些成份的含義,就可以明白符的結構:從上面的介紹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為主的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規則相互配合而成的。簡單的符只由一個或幾個簡單的符字構成,複雜的符則有多個甚至於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極難讀懂。因為不僅構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內部師師秘授,外人難得而窺,而且諸種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難理出頭緒。比如前面曾經提到過的《靈寶五符》又稱五方靈寶符命,便難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間的結構方式。
 
 專門供畫符用的文字稱為符字,符字與符都有音讀,稱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圖、神像、厭勝物等構成符,知道這些成份的含義,就可以明白符的結構:從上面的介紹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為主的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規則相互配合而成的。簡單的符只由一個或幾個簡單的符字構成,複雜的符則有多個甚至於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極難讀懂。因為不僅構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內部師師秘授,外人難得而窺,而且諸種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難理出頭緒。比如前面曾經提到過的《靈寶五符》又稱五方靈寶符命,便難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間的結構方式。
第25行: 第25行:
 
[[{{ns:image}}:The_prompt_fire_talisman_of_the_great_spirits.gif‎]]
 
[[{{ns:image}}:The_prompt_fire_talisman_of_the_great_spirits.gif‎]]
  
 符的右側為該符的散形(畫符時畫其中每一局部--多數是每一筆,稱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構成符的整體,稱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應的書符咒。照書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別的象徵意義,建構起來就是一篇 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滅災的檄文。
+
 符的右側為該符的散形(畫符時畫其中每一局部--多數是每一筆,稱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構成符的整體,稱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應的書符咒。照書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別的象徵意義,建構起來就是一篇 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滅災的檄文。
 
: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開眼則火光萬丈,照耀天地邪鬼滅絕。天圓地方,六律九章,八卦。<ref>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視作寓有宇宙數理。</ref>東方蠻霄使者疾速起。(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掃蕩九州,應有不順,縳下五嶽,急急如律令!雷火燒滅,鬼懼神愁。右扇崑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獄,天星墜落。拖天拽地,手擎火雲;飛索六合,流電太空,龍見自縛,鬼神滅蹤。火車萬丈,焂爾駕來。丙丁熒惑,焚鬼滅災。急急疾!
 
: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開眼則火光萬丈,照耀天地邪鬼滅絕。天圓地方,六律九章,八卦。<ref>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視作寓有宇宙數理。</ref>東方蠻霄使者疾速起。(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掃蕩九州,應有不順,縳下五嶽,急急如律令!雷火燒滅,鬼懼神愁。右扇崑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獄,天星墜落。拖天拽地,手擎火雲;飛索六合,流電太空,龍見自縛,鬼神滅蹤。火車萬丈,焂爾駕來。丙丁熒惑,焚鬼滅災。急急疾!
 將這段文字每一筆下的書符咒聯起來讀,就會明顯地 解這一點。而畫符的每一筆,正是某一咒語的特別符號。但在左側的合形中,這些構成部份已經混然一體,不復可辨別。
+
 將這段文字每一筆下的書符咒聯起來讀,就會明顯地 解這一點。而畫符的每一筆,正是某一咒語的特別符號。但在左側的合形中,這些構成部份已經混然一體,不復可辨別。
  
 
 綜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維,仿照中國文字學的「六書」原理,取現成的或自創的文字(符字)配以厭勝物、星圖、神像等構成的。簡單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種或少數幾種配合而成,賦義較為單純,複雜的符由許多種成分經多項步驟繪就,故賦義十分豐富,實際上是凝聚了長篇語言的告示、檄文。自然這些構成符的成分,以及相關的觀念只流傳於造符者及得其傳承者的狹小圈子裡,局外人無法窺其奧秘,自然也無從索解了。
 
 綜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維,仿照中國文字學的「六書」原理,取現成的或自創的文字(符字)配以厭勝物、星圖、神像等構成的。簡單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種或少數幾種配合而成,賦義較為單純,複雜的符由許多種成分經多項步驟繪就,故賦義十分豐富,實際上是凝聚了長篇語言的告示、檄文。自然這些構成符的成分,以及相關的觀念只流傳於造符者及得其傳承者的狹小圈子裡,局外人無法窺其奧秘,自然也無從索解了。
  
 
 符廣泛地用於道法和齋醮科儀的各個環節,凡建壇、召將、上章、立獄、[[驅邪]]、破幽、水火煉度等,都要用符。同時,道士又常用符水為人治病、鎮妖、驅邪,所以符在民間多有流傳。道符也融匯到民眾的歲時風俗中,譬如端午貼天師符、掛護身符袋的習俗即遍及全國不少地區。
 
 符廣泛地用於道法和齋醮科儀的各個環節,凡建壇、召將、上章、立獄、[[驅邪]]、破幽、水火煉度等,都要用符。同時,道士又常用符水為人治病、鎮妖、驅邪,所以符在民間多有流傳。道符也融匯到民眾的歲時風俗中,譬如端午貼天師符、掛護身符袋的習俗即遍及全國不少地區。
 +
 +
==構成與功能==
 +
 +
如果說符的形成較多地繼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籙的出現則突出地表現了道教開創者自己的智慧。籙又稱法籙、寶籙,是一種道教符書,被用作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教理論認為籙由自然之氣結成,由神人傳授。《正一修真略儀》云:「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ref>一種符字,筆畫曲折每成龍形。</ref>之章,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籙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籙以檢劾三界官屬,御運元元;統握群品,鑑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覺靈圖,推定陽九百六天元劫數。又當詔令天地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女,列職主事,驅策給侍之數目。浩劫無窮,太上十方至真眾聖,皆互稟師資,結盟受授,從俗登真,永保生道。」<ref>《正一修正略儀》</ref>故得其籙者,方能召喚籙上神吏兵將護衛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籙者也是一種約束,故云:「籙者,戒籙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後登真。」<ref>《正一修正略儀》</ref>
 +
 +
道籙的主體是神名及相應符、圖、神像等,但各種道籙總是以入道者閤的盟誓開頭,成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籙中有一種《八威召龍籙》,首段文辭即是盟誓:
 +
:維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縣某宮觀受某法籙某岳真人姓名。恭詣上清大洞法師某君門下,拜受上清回車畢道玉清秘籙、大洞真經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違誓約,甘受實考,以身謝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
 +
這種格式在其他道籙中都差不多。「恭詣上清大洞法師」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該派宗壇或道首名號,如正一籙中常稱「恭詣龍虎山嗣漢天師門下」,所設誓約則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籙中應守道戒和應具道行記載稍詳。
 +
 +
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正一、靈寶、上清、神宵、清微、淨明等法籙,以作入道憑信和道階標誌。以籙作為傳承憑信和施法依據的道派世稱符籙派,各符籙道派的籙一般分為若干種,每一種籙在施行法術中具體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綱五斗籙》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籙》以行考召鬼神之術。同時,法籙又是與道階相對應的,如正一法籙原有二十四階,神宵法籙有七階。唐代道教從正一法籙,經三皇法籙、靈寶法籙依次遞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籙,總計一百二十階,最為完備。元以後,神宵、清微等法籙漸併入龍虎山正一派,元、明時代又由龍虎山大真人總領茅山(上清)、閤皂山(靈寶)和龍虎山(正一)三山符籙,符籙派遂以正一道為代表,正一法籙也增至三十六種。迄今為止,法籙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動的大事,授籙時須舉行重大儀式,受籙後的道士方有做法師的資格。
  
 
==註釋==
 
==註釋==

2009年2月5日 (四) 09:40的版本

在道士施行法术的过程中,通常都要借用符箓的神秘功能。一般说来,道教中只有授过符箓者才有资格担任主持法术活动的法师。法术离不开符箓,也离不开咒、诀、步罡等方法。所以要讨论法术,就先从符箓谈起。道教传下来的符书皆字形曲折,似图似文,主要用以召劾鬼神,厌镇外邪。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1]。它们是入道的凭信,也是道士役使箓上神吏、施行法术的权力象征。以符箓授受为特征的道派习惯上称为符箓派,但符的使用,并不限于符箓派。金丹派设立坛场,也用符厌镇。金代兴起的全真道以炼养为主,但当年王重阳便曾经用符,而且自全真七子始,常常应朝庭或官府之请主持各类大醮,而在斋醮中,也要用符。所以道士有云:“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2]符与神药、气法为道术基本要素。

符的起源

符是一种被认为能够召致鬼神、厌镇精魅的奇特文书。它文字曲折难辨,似书,又似图,在道法中被大量应用。道符是从哪里来的?道书上说,它本身是天上云气自然结成,“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别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3]。以后才由太上老君等神仙将它传授至人间。近代蒙文通先生认为符文曲折,起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其说虽另辟蹊径,但尚值得商榷。符书本来源于先民的文字崇拜。《后汉书.方术传》中《解奴辜传.集解》引惠栋曰:“古代有管制鬼神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古时仓颉创造文字,而天上落下小米,鬼在夜里哭泣。高诱注说:鬼恐怕被文书所管制,所以夜里哭泣。”[4]可知某些特殊的文书可以压劾鬼神的思想早就有了。在文明时代,官方文书尤其是命令、政令,具有强制的权威,受其影响,在一般人头脑中加强了对文字的崇拜。从现有的文献看,道符形成于东汉,它是将凡间的权利象征搬至鬼神世界的结果。道符之造作盖模仿秦汉时的符传,主要由中原文字变形而成。符原是古代君主用以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的凭信。起初盖刻竹为之,后来常用金、玉、铜等制作,朝廷、将帅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为凭信。执符的使者因代表王命,将领须得听从其传达的命令。将人间的符搬到神鬼世界,于是便有天符、神符出现。首先做这件事的当是民间的巫师,战国的巫师已经使用符,称为禹符。[5]汉代的巫师在墓门解除一类活动中,更经常地使用符。这类符,宜称作巫符,它们正是道符的直接前身。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巫符,书在汉墓出土的解注瓶上。解注,又称墓门解注,解除,解逐,系解除(得罪神明的)过失祛逐鬼气的巫术。在出土的解注瓶上,发现有咒语及符文。他们使用的符,主要是由汉字拼合而成,嵌以星图,以及据说为收鬼、缚鬼之物。据王充《论衡》一书的记载,从事解除的正是巫师。早期的道派大抵脱胎于巫术,保留有浓重的巫气,所以,原来由巫师主持的墓门解除一类的活动,成为早期道教的道术之一。释道安《二教论》讥笑“三张之鬼法”中有“左道馀气,墓门解除”一项。早期的民间道派继承了民间的巫术并且加以发展,成为系统的人为宗教的组成部分,巫符也便转变成了道符,并且发展出了成卷连篇的符书。《太平经复文》、《灵宝五符》、《五芽真文》、《三皇文》等,都是出于东汉的符书。其中《太平经复文》符字皆以多个通行汉字重迭而成,继承巫符的迹象更为明显。

就符字的容量而言,道教符书能够有连贯的文句表达一定的宗教内容,比起散漫于民间的巫师使用的巫符字多量大,表现出自发的民间巫术向人为的、有系统理论的宗教形态过渡的轨迹。就符字的形式而言,目前见到的道符除使用巫符般的以隶字拼合、变形而成外,又借用篆体和虫书鸟迹的古文,而且后者渐成主流。这种变动,在东汉末即已开始,其主要代表为古灵宝经的《五芽真文》和《三皇文》。《五芽真文》字作篆体,《天仙金母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在篆字下注出音读,但按之字书,与响应音读的篆字不同,应当是造作者依据篆字笔意自创之文字。《三皇文》符字则是篆体、古文和类似《太平经复文》的重叠字(如九个“天”、九个“道”字分三层重叠)三种兼而有之。《三皇文》的符字,道教中称做“天篆云书”。又称“云篆”,因为在道士的观念中,此类符书原来是秘于上天的,故称天篆;同时又说系云气自然结成,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加以摹写,然后再传入人间,故称“云书”、“云篆”,其字体多仿篆体及虫书鸟迹的古文,为突出“云书”的特征,笔画故作曲折盘纡如云气缭绕之象。“天篆云书”的观念被道教内部普遍接受后,即使画复文式的符,也尽量使之笔画纽曲,于是这点成了道符的一般特征。

东汉以后,新的道符问世越来越多。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著录大符五十六种,合五百馀卷。以后新出的道派也常创造自己的符和符书,与箓一起常为道派传承的凭信。

符的结构

道符构成中有文字、有星象、有厌胜物,另外一些符还有神像,但以文字为主体:由于道符的主干是汉字和汉字的变形,所以按其原初状态说是可以读的。

陆修静曾指出:“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读之,若解读符字者可以箓召万灵,役使百鬼,无所不通也。”[6]他并举了一幅《都匠符》为例说它是由“合明天帝日”五字构成的,只是作符时重叠一遍罢了。从这五字来看,形态都比通常字体略有变化,尤其是“明”字,以四个日字合成,与通常写法不同。而且这种变化带有一定随意性,四个日字的“明”字,亦可由两个日字拼成,由《都匠符》半截构成的茅山《镇心符》(宋代元符年间皇帝所赐)即作此形。《都匠符》的构形尚是比较简单的,其他文字变形厉害的符,就更难解读了。据葛洪说,“昔吴世有介象者,能读符文,知误之与否。有人试取治百病杂符及诸压劾符,去其签题以示象,皆一一据名之。其有误者,便为人定之,自是以来,莫有能知者也。”[7]东汉多数道符尚比较质朴,精于此道的人尚能解读,但像《灵宝五符》那种似玺印,似虫书,勾心斗角,屈曲盘纡的符,除了画符者亲口密授,恐怕就再难读出字音了。

专门供画符用的文字称为符字,符字与符都有音读,称为符音。由符字和其它成份如星图、神像、厌胜物等构成符,知道这些成份的含义,就可以明白符的结构:从上面的介绍可以明白,符是以符字为主的组成成份依照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而成的。简单的符只由一个或几个简单的符字构成,复杂的符则有多个甚至于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极难读懂。因为不仅构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中形制不一,且只在内部师师秘授,外人难得而窥,而且诸种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上下左右位置也很难理出头绪。比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灵宝五符》又称五方灵宝符命,便难以分辨其成份及各成份间的结构方式。

还有不少符,就其形象而言,只见层层涂抹,墨汁淋漓,有时形成一个大墨团,有时变成神灵的剪影,其结构常令人觉得神妙莫测,无从索解。其实它们也是可以解读或剖析的。只是对他们的解剖,必须追踪其书写过程,而不能仅在其已成的图形前殚思竭虑而已。

这些惟见墨图莫辩结构的符,在宋代之后雷法诸道派中流传甚多,特录取雷法中的《欻火大神符》以见一斑。

欻火大神,全称为“九天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名燮,字伯温,为雷部主帅,形象十分狰狞威猛,此符聚形后显然就是这种形象的剪影。

The prompt fire talisman of the great spirits.gif

符的右侧为该符的散形(画符时画其中每一局部--多数是每一笔,称散形,或分形;由用形构成符的整体,称聚形形,或合形。)及其相应的书符咒。照书符咒的描述,知道符中的每一部分皆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建构起来就是一篇赞美天君巨大威力、敕令焚鬼灭灾的檄文。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开眼则火光万丈,照耀天地邪鬼灭绝。天圆地方,六律九章,八卦。[8]东方蛮霄使者疾速起。(五方使者同)上帝有敕:扫荡九州,应有不顺,䌸下五岳,急急如律令!雷火烧灭,鬼惧神愁。右扇崑丘,四海停流,左扇五狱,天星坠落。拖天拽地,手擎火云;飞索六合,流电太空,龙见自缚,鬼神灭踪。火车万丈,焂尔驾来。丙丁荧惑,焚鬼灭灾。急急疾!

将这段文字每一笔下的书符咒联起来读,就会明显地了解这一点。而画符的每一笔,正是某一咒语的特别符号。但在左侧的合形中,这些构成部份已经混然一体,不复可辨别。

综上所述,符是依一定宗教思维,仿照中国文字学的“六书”原理,取现成的或自创的文字(符字)配以厌胜物、星图、神像等构成的。简单的符只有其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配合而成,赋义较为单纯,复杂的符由许多种成分经多项步骤绘就,故赋义十分丰富,实际上是凝聚了长篇语言的告示、檄文。自然这些构成符的成分,以及相关的观念只流传于造符者及得其传承者的狭小圈子里,局外人无法窥其奥秘,自然也无从索解了。

符广泛地用于道法和斋醮科仪的各个环节,凡建坛、召将、上章、立狱、驱邪、破幽、水火炼度等,都要用符。同时,道士又常用符水为人治病、镇妖、驱邪,所以符在民间多有流传。道符也融汇到民众的岁时风俗中,譬如端午贴天师符、挂护身符袋的习俗即遍及全国不少地区。

构成与功能

如果说符的形成较多地继承了巫符的成法,而箓的出现则突出地表现了道教开创者自己的智慧。箓又称法箓、宝箓,是一种道教符书,被用作入道凭信与行法依据。道教理论认为箓由自然之气结成,由神人传授。《正一修真略仪》云:“神符宝箓,其出自然,故于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浑茫之际,空中自结飞玄妙气,成龙篆[9]之章,乃元始神尊化灵应气然也。”箓的功能在于召役鬼神,“箓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觉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事,驱策给侍之数目。浩劫无穷,太上十方至真众圣,皆互禀师资,结盟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10]故得其箓者,方能召唤箓上神吏兵将护卫身形,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时,它对受箓者也是一种约束,故云:“箓者,戒箓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后登真。”[11]

道箓的主体是神名及相应符、图、神像等,但各种道箓总是以入道者阁的盟誓开头,成为定格。譬如上清派的法箓中有一种《八威召龙箓》,首段文辞即是盟誓:

维某年某月朔某日,某州县某宫观受某法箓某岳真人姓名。恭诣上清大洞法师某君门下,拜受上清回车毕道玉清秘箓、大洞真经等,誓依玄科修行,救人接物。如违誓约,甘受实考,以身谢天地水三官,不敢怨恨。急急如太上玄科律令。

这种格式在其他道箓中都差不多。“恭诣上清大洞法师”云云,在其他道派中可改成该派宗坛或道首名号,如正一箓中常称“恭诣龙虎山嗣汉天师门下”,所设誓约则差不多,只是有些道箓中应守道戒和应具道行记载稍详。

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正一、灵宝、上清、神宵、清微、净明等法箓,以作入道凭信和道阶标志。以箓作为传承凭信和施法依据的道派世称符箓派,各符箓道派的箓一般分为若干种,每一种箓在施行法术中具体功用不同。正一派的《星纲五斗箓》佩以踏罡步斗,《考召箓》以行考召鬼神之术。同时,法箓又是与道阶相对应的,如正一法箓原有二十四阶,神宵法箓有七阶。唐代道教从正一法箓,经三皇法箓、灵宝法箓依次递升,直到最高的上清法箓,总计一百二十阶,最为完备。元以后,神宵、清微等法箓渐并入龙虎山正一派,元、明时代又由龙虎山大真人总领茅山(上清)、阁皂山(灵宝)和龙虎山(正一)三山符箓,符箓派遂以正一道为代表,正一法箓也增至三十六种。迄今为止,法箓的授受仍是正一派宗教活动的大事,授箓时须举行重大仪式,受箓后的道士方有做法师的资格。

注释

  1. 《隋书.经籍志》。
  2. 《云笈七签》卷四五。
  3. 《三洞神符记》。
  4. 古有劾鬼之法,故《淮南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云: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
  5. 参看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乙本。
  6.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
  7. 《抱朴子.内篇.遐览》。
  8. 此指上面藏造化之秘,六律九章、八卦古人多视作寓有宇宙数理。
  9. 一种符字,笔画曲折每成龙形。
  10. 《正一修正略仪》
  11. 《正一修正略仪》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