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85字节 、 2010年11月20日 (六) 14:53
无编辑摘要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造於北魏熙平二年(517年), 尺寸為203乘81.5乘41釐米 為道、佛混合造像碑 ,原出自富平縣( 位於陝西 西安 和耀縣之間),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四面造像,為佛、道混合 == 造像 碑。碑之一面造道像三尊龕,老君頭戴道冠,長鬚在下分為三縷(這種形式在西魏以後流行),右手舉麈尾,束腰帶,左右各一立侍,均戴高道冠。龕楣為屋頂形,左右各一根高大的立柱,以示天宮。屋檐上正中有一仙人騎瑞羊。龕左側外又有一小屋, 懸磬與鐘,又站立一戴高冠的道士,題「邑師李元安」,應是當地的道教首領。老君之床座兩外側各有一瑞獸,似虎,有翼,上騎一胡人,高鼻深目,戴小尖帽。下半部為供養人,共六層。第一層正中為香爐,為傳統博山爐形式,座有二龍纏繞。左右供養人均持笏。 容== 碑另一面為佛教,龕中造佛 三尊,坐佛高肉髻,手作與願印和施無畏印,左右各立一菩薩 尺寸為203 x 81.5 x 41公分 龕楣為火焰紋,中有彌勒。上方有六龍相交,場 華麗壯觀。龕左右各有一屋頂,下各立一比丘。佛之下垂衣裾左右各刻一有翼獸,左獸騎有一胡人,一如道龕之下。佛龕下部為供養人四層,供養人各持一長莖蓮花。碑之一側為道教,上部雙柱托屋形龕,龕中 一尊,戴道冠,長鬚,束腰帶,雙手相交於腹前。龕上有飛仙四身。龕下有供養人像,題道士李醜奴等人及「輔國將軍武都太守李元安」。碑之一側為佛教,上部小龕中造交腳彌勒菩薩,雙手持一物似蓮蕾。龕外有供養人。下半部為發願文,其中有:「邑子六十人等,眇執玄其,同心上世,□造石像一軀。……熙平二年歲次丁酉五月辛酉朔廿三日造訖
尺寸高大 之一面造道像三尊龕 保存較好且有建造年號 老君頭戴道冠 長鬚在下分 關中造像碑之精品。在 三縷(這種 形式 和風格上,與延昌年間(512-515年 在西魏以後流行 的造像相比,道像之鬍鬚變大 中之 舉[[ 麈尾 變大 ]] 衣裾下垂至龕下 束腰帶 臉型變長 左右各一立侍 均戴高道冠。龕楣為屋頂 變瘦 這些都具有典型 左右各一根高大 轉折意義 立柱,以示天宮 從其文字 屋檐上正 可看出 有一仙人騎瑞羊。龕左側外又有一小屋 它是以呂姓為主 內懸磬與鐘,又站立一戴高冠 道士,題「 造像碑,佛、道造像各佔一半。 李元安 」,應 該邑 當地 的道教 邑師 首領。老君之床座兩外側各有一瑞獸,似虎,有翼 原任輔國將軍武都太守 上騎一胡人 被刻在道龕旁最醒 高鼻深 的位置 另在碑側又補刻 戴小尖帽。下半部為供養人,共六層。第 層正中為香爐,為傳統[[博山爐]]形式 以標出任官職的經歷 座有二龍纏繞。左右供養人均持[[笏]]
碑另一面為佛教,龕中造佛像三尊,坐佛高肉髻,手作與願印和施無畏印,左右各立一菩薩。龕楣為火焰紋,中有彌勒。上方有六龍相交,場面華麗壯觀。龕左右各有一屋頂,下各立一比丘。佛之下垂衣裾左右各刻一有翼獸,左獸騎有一胡人,一如道龕之下。佛龕下部為供養人四層,供養人各持一長莖蓮花。
 
碑之一側為道教,上部雙柱托屋形龕,龕中造坐像一尊,戴道冠,長鬚,束腰帶,雙手相交於腹前。龕上有飛仙四身。龕下有供養人像,題道士李醜奴等人及「輔國將軍武都太守李元安」。碑之另一側為佛教,上部小龕中造交腳彌勒菩薩,雙手持一物似蓮蕾。龕外有供養人。下半部為發願文,其中有:「邑子六十人等,眇執玄其,同心上世,☐造石像一軀。……熙平二年歲次丁酉五月辛酉朔廿三日造訖。」
==造像特點==
此碑尺寸高大,保存較好且有建造年號,為關中造像碑之精品。在形式和風格上,與延昌年間(512年-515年)的造像相比,道像之鬍鬚變大,手中之麈尾變大,衣裾下垂至龕下,臉型變長,體形變瘦,這些都具有典型的轉折意義。
 
從其文字中可看出,它是以呂姓為主的合邑造像碑,佛、道造像各佔一半。李元安是該邑的道教邑師,原任輔國將軍武都太守,被刻在道龕旁最醒目的位置,另在碑側又補刻一次,以標出任官職的經歷。
==參考資料:==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Category: 北魏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