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詩”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道教詩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現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來抒寫超凡脫俗情感的詩歌作品。 道教詩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道教文學}}
 +
 
 道教詩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現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來抒寫超凡脫俗情感的詩歌作品。
 
 道教詩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現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來抒寫超凡脫俗情感的詩歌作品。
  
 +
== 起源 ==
 
 道教詩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便可略見端倪。該書卷三十八載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師策文》,已注意用韻,似為七言詩的雛形。與《太平經》同時代的《[[周易參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騷體賦體裁。《參同契》的文體雖然不純,但運用詩歌形式以論煉丹的特點卻也是顯而易見的。東漢以降,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著[[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遊仙詩]]。
 
 道教詩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便可略見端倪。該書卷三十八載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師策文》,已注意用韻,似為七言詩的雛形。與《太平經》同時代的《[[周易參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騷體賦體裁。《參同契》的文體雖然不純,但運用詩歌形式以論煉丹的特點卻也是顯而易見的。東漢以降,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著[[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遊仙詩]]。
  
 
== 煉丹詩 ==
 
== 煉丹詩 ==
 煉丹詩是以煉丹為內容的詩歌作品。從形式上看,煉丹有外丹、內丹之分,故而煉丹詩的內容也有內丹、外丹之別,或主內丹、或主外丹,或內外兼而有之。如《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上所載的一篇504字歌謠,以七言一句的形式,運用象徵的文學手法,暗示煉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運用頗為隱晦,但其比喻與象徵手法則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
+
 煉丹詩是以煉丹為內容的詩歌作品。從形式上看,煉丹有[[ 外丹]] [[ 內丹]] 之分,故而煉丹詩的內容也有內丹、外丹之別,或主內丹、或主外丹,或內外兼而有之。如《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上所載的一篇504字歌謠,以七言一句的形式,運用象徵的文學手法,暗示煉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運用頗為隱晦,但其比喻與象徵手法則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
  
 
== 咒語詩 ==
 
== 咒語詩 ==
第13行: 第16行:
  
 
== 唐宋時期道詩的繁榮==
 
== 唐宋時期道詩的繁榮==
 唐宋以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詩歌日益繁榮起來。一方面是道人們熱心於詩歌創作,如著名道士呂洞賓、施肩吾等結合山水名勝的描寫,表現自己對道教宗旨的見解和神仙信念,通過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義的深奧哲理。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在受到道風濡染或者觀察體驗了道教生活之後,也創作了一些此類題材的詩歌作品。從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到盛唐詩人孟浩然、李白,從北宋西昆派代表楊億、張詠到南宋詩人楊萬里,都有吟詠道事、遊仙暢玄的詩作行世。在這些詩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與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雖然並不那麼虔誠相信道教,但在他們的創作中又往往表現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
 唐宋以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詩歌日益繁榮起來。一方面是道人們熱心於詩歌創作,如著名道士[[ 呂洞賓]] 、施肩吾等結合山水名勝的描寫,表現自己對道教宗旨的見解和神仙信念,通過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義的深奧哲理。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在受到道風濡染或者觀察體驗了道教生活之後,也創作了一些此類題材的詩歌作品。從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到盛唐詩人孟浩然、李白,從北宋西昆派代表楊億、張詠到南宋詩人楊萬里,都有吟詠道事、遊仙暢玄的詩作行世。在這些詩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與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雖然並不那麼虔誠相信道教,但在他們的創作中又往往表現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道教詩因其內容獨特,表現手法多彩多姿,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教詩因其內容獨特,表現手法多彩多姿,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Category:道教 文學]]
+
== 相關條目 ==
 +
*[[煉丹詩詞]]
 +
*[[遊仙詩]]
 +
*[[咒語詩]]
 +
 
 +
[[Category:道教 詩詞]]
 +
[[en:Daoist Poetry]]

2009年6月19日 (五) 09:40的最新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诗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

起源

道教诗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该书卷三十八载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师策文》,已注意用韵,似为七言诗的雏形。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体裁。《参同契》的文体虽然不纯,但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著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著游仙诗

炼丹诗

炼丹诗是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如《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上所载的一篇504字歌谣,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咒语诗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中人还注意创作咒语诗。咒语本是一种祝告之辞。相传黄帝时已有咒语传世。道教产生之际,咒语成为道士们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一种形式。到了魏晋时期,咒语更加发展起来。咒语有散文体和诗体两种,但以诗体居多。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渊神咒》等。咒语诗不仅注意模拟自然声响与节奏,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爱憎情绪;同时咒语诗也注意典故的应用与气氛的渲染,甚至还有一定的场面描绘。

游仙诗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道人游仙诗与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

唐宋时期道诗的繁荣

唐宋以来,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道教诗因其内容独特,表现手法多彩多姿,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