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志”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張清志'''(?-1325年),元初乾州(今屬陝西省)人,號玄應子。據《元史.釋老傳》載,原為真大道八祖岳德文傳人,因厭門內...') |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張清志'''(?-1325年),元初乾州(今屬陝西省)人,號玄應子。據《元史.釋老傳》載,原為真大道八祖[[岳德文]]傳人,因厭門內外渴請逢迎之煩,隱遁[[華山]]。真大道九祖趙真人、十祖趙真人及十一祖[[鄭進元]],不到五年內,相繼殞滅,道門空虛。朝廷重清志名實,遣使尋訪,乃被迫嗣位。步行至京,不肯乘驛騎。清志教守門人曰:「吾教以慈儉無為為寶,繼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盡廢之。」清志深居簡出,不與貴人達官相見,改變當時真人之習。自是五年宿弊,一旦息除。 | + | '''張清志'''(?-1325年),元初乾州(今屬陝西省)人,號玄應子。據《元史.釋老傳》載,原為[[ 真大道]] 八祖[[岳德文]]傳人,因厭門內外渴請逢迎之煩,隱遁[[華山]]。真大道九祖趙真人、十祖趙真人及十一祖[[鄭進元]],不到五年內,相繼殞滅,道門空虛。朝廷重清志名實,遣使尋訪,乃被迫嗣位。步行至京,不肯乘驛騎。清志教守門人曰:「吾教以慈儉無為為寶,繼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盡廢之。」清志深居簡出,不與貴人達官相見,改變當時真人之習。自是五年宿弊,一旦息除 。他曾被元朝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稱號。元代吳澄撰〈天寶宮碑〉也有關於張志清事蹟的詳細記載,言其為乾州奉天縣(今陝西乾縣)人,約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以後嗣教為第十二代祖。〈天寶宮碑〉還記載,張清志掌教後提倡「慈儉無為」,廢除教內之刑罰,深居簡出、淡泊名利、不慕權貴,深得當時士大夫之贊許。元代虞集在〈嶽公之碑〉與〈吳張高風圖序〉中都讚揚了張清志之高潔。張清志作為真大道之十二祖,曾歷元代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皇室之尊崇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164。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164。 | ||
[[Category: 宋遼金元道教人物]] | [[Category: 宋遼金元道教人物]] | ||
[[en: Zhang QingZhi]] | [[en: Zhang QingZhi]] |
2019年7月31日 (三) 14:30的最新版本
張清志(?-1325年),元初乾州(今屬陝西省)人,號玄應子。據《元史.釋老傳》載,原為真大道八祖岳德文傳人,因厭門內外渴請逢迎之煩,隱遁華山。真大道九祖趙真人、十祖趙真人及十一祖鄭進元,不到五年內,相繼殞滅,道門空虛。朝廷重清志名實,遣使尋訪,乃被迫嗣位。步行至京,不肯乘驛騎。清志教守門人曰:「吾教以慈儉無為為寶,繼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盡廢之。」清志深居簡出,不與貴人達官相見,改變當時真人之習。自是五年宿弊,一旦息除。他曾被元朝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稱號。元代吳澄撰〈天寶宮碑〉也有關於張志清事蹟的詳細記載,言其為乾州奉天縣(今陝西乾縣)人,約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以後嗣教為第十二代祖。〈天寶宮碑〉還記載,張清志掌教後提倡「慈儉無為」,廢除教內之刑罰,深居簡出、淡泊名利、不慕權貴,深得當時士大夫之贊許。元代虞集在〈嶽公之碑〉與〈吳張高風圖序〉中都讚揚了張清志之高潔。張清志作為真大道之十二祖,曾歷元代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皇室之尊崇。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