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司命”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醉司命''',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為送灶習俗的一部分。「司命」在道教中稱「東廚司命大帝」,全稱是「東廚司命...”)
 
 
第1行: 第1行:
 
'''醉司命''',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為送灶習俗的一部分。「司命」在道教中稱「東廚司命大帝」,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灶王」、「司命真君」、「司命帝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等,北方又稱之為「灶王爺」,「鸞門」尊奉其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受民間供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與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除了掌管人們飲食,賜予人們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吏。所以,民間年終有祭灶神的習俗,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的說法。其中的「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一般在年廿四謝灶,「鄧家」指水上人家,一般在年廿五舉行謝灶。不過,民間也有很多百姓會選擇年廿三送灶。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意思是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到天上時多說些好話。為此,也有人以酒糟塗抹灶門,稱為「醉司命」,目的是使其少說壞話,以祈求降福免災。
 
'''醉司命''',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為送灶習俗的一部分。「司命」在道教中稱「東廚司命大帝」,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灶王」、「司命真君」、「司命帝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等,北方又稱之為「灶王爺」,「鸞門」尊奉其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受民間供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與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除了掌管人們飲食,賜予人們生活上的便利外,還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吏。所以,民間年終有祭灶神的習俗,有所謂「官三」、「民四」、「鄧家五」的說法。其中的「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一般在年廿四謝灶,「鄧家」指水上人家,一般在年廿五舉行謝灶。不過,民間也有很多百姓會選擇年廿三送灶。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意思是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到天上時多說些好話。為此,也有人以酒糟塗抹灶門,稱為「醉司命」,目的是使其少說壞話,以祈求降福免災。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2019年7月31日 (三) 11:40的最新版本

醉司命,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为送灶习俗的一部分。“司命”在道教中称“东厨司命大帝”,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灶王”、“司命真君”、“司命帝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等,北方又称之为“灶王爷”,“鸾门”尊奉其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受民间供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与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除了掌管人们饮食,赐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吏。所以,民间年终有祭灶神的习俗,有所谓“官三”、“民四”、“邓家五”的说法。其中的“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一般在年廿四谢灶,“邓家”指水上人家,一般在年廿五举行谢灶。不过,民间也有很多百姓会选择年廿三送灶。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意思是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多说些好话。为此,也有人以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目的是使其少说坏话,以祈求降福免灾。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