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戲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道教文學}} 道教戲曲的產生與神仙人物故事在社會上的流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腳本都以神仙為主角。 == 起源 == 道教戲曲發端於宋代,...)
 
第13行: 第13行:
 
== 元代以後的發展 ==
 
== 元代以後的發展 ==
 
 元代以後,道教戲曲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丹邱先生撰有《獨步大羅天》等數作品代表了明代道教戲曲創作的繁榮。與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來的道教戲曲對社會矛盾的揭露趨於淡化,劇中情節大體保持原有神仙傳說的面貌,在思想上有較明顯的說教成份。劇中神仙人物勸人入道,更多地是從宣傳人生短促方面著眼。如果說元初作家們創作道教戲曲帶有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傾向,那麼元末明初以來的道教戲曲,則更多地是從修行的境界上來表現道教的宗旨。
 
 元代以後,道教戲曲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丹邱先生撰有《獨步大羅天》等數作品代表了明代道教戲曲創作的繁榮。與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來的道教戲曲對社會矛盾的揭露趨於淡化,劇中情節大體保持原有神仙傳說的面貌,在思想上有較明顯的說教成份。劇中神仙人物勸人入道,更多地是從宣傳人生短促方面著眼。如果說元初作家們創作道教戲曲帶有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批判傾向,那麼元末明初以來的道教戲曲,則更多地是從修行的境界上來表現道教的宗旨。
 +
 +
== 相關條目 ==
 +
*[[散曲]]
 +
*[[神仙道化劇]]
 +
*[[道教傳奇戲曲]]
  
 
[[Category:道教文學]]
 
[[Category:道教文學]]

2008年11月10日 (一) 14:02的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

起源

道教戏曲发端于宋代,据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所载,宋代儒、道、释三教都借戏曲形式来张扬自己的教义,其中有唱有白,基本具备戏曲的特点。到了元代,许多文人热衷于杂剧创作。杂剧有一定的角色和演出程序,其内容风格也有严格定制。由于它具有“说、唱、演”的综合功能,一般民众颇欣赏,一时引为时髦。据锺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元代的杂剧至少有四百馀种。从其所著录的剧目名称来看,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神仙人物为主角的作品约有四十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十。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第一科“神仙道化”与第二科“隐居乐道”基本属于道教戏曲。从明人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以及《古本戏剧丛刊》等书中,可知现存之元代道教戏剧作品尚有十七种之多。另外,还有一些作品,诸如《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虽然不是以神仙人物为主角,但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特点

道教修炼的目标是要超凡入圣。表现在元代道教戏曲中,超凡入圣的思想追求便进一步具体化了。诸如剧中的吕洞宾、铁拐李等都有一套非凡的本领,或能起死回生,或能免灾除难,度脱凡人、点化动植物脱离人间苦海。在剧作者的笔下道教神仙人物不但法术高超,而且居住的场所也是人间所不可比拟的。作品往往通过描写表现道教洞天福地的美妙宜人。

为了与对神仙圣界的歌颂相对照,元代道教戏曲中对人世的宦海悲剧也颇多揭露。例如《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以黄阁臣的终身忙碌不得安闲为例,劝人早悟人间之烦恼。这虽然是藉神仙之口说出,但实际上正反映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社会黑暗的不满。

元代以后的发展

元代以后,道教戏曲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丹邱先生撰有《独步大罗天》等数作品代表了明代道教戏曲创作的繁荣。与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来的道教戏曲对社会矛盾的揭露趋于淡化,剧中情节大体保持原有神仙传说的面貌,在思想上有较明显的说教成份。剧中神仙人物劝人入道,更多地是从宣传人生短促方面著眼。如果说元初作家们创作道教戏曲带有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倾向,那么元末明初以来的道教戏曲,则更多地是从修行的境界上来表现道教的宗旨。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