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道教 ==
=== 北宋統治者崇道 ===
北宋統治者崇道,以真宗和徽宗為代表。真宗仿效唐玄宗尊奉聖祖老子的手法,製造了趙玄朗天尊作為其始祖,並演出了「天尊降臨」的戲劇,上天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真宗時又有所謂天書下降,據稱有神人告訴真宗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因此改元大中祥符,以應「上天眷佑」之意。徽宗崇道更甚,且托稱「天神下降」而復興道教,道士林靈素遂迎合旨意,稱徽宗乃長生大帝君下降於世,為道教之主。在徽宗授意下,道錄院正式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任用茅山道士劉混康,賜以「葆真觀妙先生」之號。又多次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進京,賜號「虛靖先生」。特別受其寵愛的道士是林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令其刪定道史、經籙等,並拜其為師,道教亦因此而顯貴。徽宗還大興宮觀,鑄造九鼎,設立 [[ 道學制度 ]] ,親自注解《道德經》,擴展道教隊伍,使道教獲得較大發展,道士社會地位很高。真宗和徽宗是北宋統治者崇道的兩個高峰期,崇道的目的,仍是借此鞏固統治地位。
=== 北宋道派 ===
=== 道教教理的建設 ===
道教教理的建設,由於諸多道教著名學者如[[陳摶]]、[[張伯端]]、 [[ 張無夢 ]] 、陳元等的努力,出現了一些新的特色。陳摶《易龍圖》以象數解易,開創易學圖書學派,以圖象和數字顯示世界發生及構成,所說道器、體用等範疇,對宋代理學有明顯影響。自杜光庭總結漢以來的道教老學後,北宋道教學者解注《[[道德經]]》者雖不算多,但也有一定影響,並有新特徵。像張無夢結合易老,又以[[內丹]]為用,發揮道教修煉養身之旨。無夢弟子陳景元注《道德經》二卷,今《[[正統道藏]]》收其《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以治身治國為老學之要,認為《道德經》以重玄為宗,自然為體,道德為用,哲學上繼承了唐代重玄學派的觀點,又作了政治上的發揮,在宋代產生較大影響。
宋代道教易、老之學融通開展,這是其教理的特色之一,另一個特色就是內丹學理論的體系化。隋代蘇元朗著《旨道篇》以示弟子,又用《[[參同契]]》指導內丹修煉。唐代綿州昌明縣令劉知古,著《日月玄樞論》講述內丹修煉之理。唐代陸續產生了一些內丹著作,如張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大還丹契妙圖》,還陽子《大還丹金虎白龍論》等等。到唐末五代,內丹術更為發展,特別是五代到北宋時期,是道教內丹取代外丹的關鍵時期。唐末,至一真人崔希凡撰《入藥鏡》,對內丹理論和方法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五代道士彭曉精研《參同契》,著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借《參同契》以發揮自己的內丹思想。唐末五代,又有鍾呂金丹道的崛起。關於鍾呂的傳說非常多,加上後來[[鍾離權]],[[呂洞賓]]跨入八仙的行列,鍾呂傳道的事跡更是家喻戶曉。北宋陳摶將其內丹思想形象化於《無極圖》中,由無極出發,由得竅入手,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復歸於無極。這是對道教內丹學的一次重要的理論總結。北宋神宗時,[[張伯端]]盡畢生精力著《[[悟真篇]]》,繼承鍾呂金丹的性命雙修說,主先命後性,又將陳摶《無極圖》的內丹思想加以闡發,自成一家,與[[魏伯陽]]《[[參同契]]》同被道教推為正宗,是內丹學史上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對此後道教內丹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內丹學的興盛及其理論體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義多從內丹學中體現出來。
== 南宋金元道教 ==
南宋偏安,與金、元對峙,形成繼南北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南北分治的局面,由此帶來道教發展的新格局,宗派紛起。南方以符籙三山為主,又有[[神霄]]、[[清微]]、[[淨明道]]等派,還有所謂金丹派南宗。北方產生了[[太一教]]、[[大道教]]、[[全真道]]等新道派。這是道教史上的又一個轉折時期,教義教制都呈現了新的面貌,內丹學大為流行,形成以煉內丹為主旨的道派,而符籙派吸收內丹術,形成新的符籙道派,道教再次出現改革的氣象。這次改革不像南北朝是要完成從民間到官方的任務,而是道教自身教義教制的革新,並因此形成新道派。
=== 南宋道教 ===
=== 金丹派南宗 ===
兩宋金元時,道教內丹學空前興旺,出現了以煉內丹為宗旨的道派,流行於南宋的金丹派南宗是其代表之一。所謂「南宗」,嚴格地說是內丹的一個學派,師法宗承張伯端《悟真篇》,主張大隱混俗,不倡出家,與全真道不同。南宋時,南宗一派凡四傳。第一傳[[陳楠]],為張伯端三傳弟子。從張到陳,並無教團組織和本派宮觀,僅在個別人中以丹訣秘傳。第二傳[[白玉蟾]],為南宗教團的創建者。 [[ 張伯端 ]] 、[[石泰]]、[[ 薜 薛 道光]]、 [[ 陳楠 ]] 、 [[ 白玉蟾 ]] 五代,被南宗尊為「南五祖」。第三傳有[[彭耜]]等。第四傳有[[李道純]]等。張伯端之後,南宗在修煉上可分為重內丹傳統與重禪道融合兩大類,重內丹一類又分清修、雙修二派,重禪道融合一類以揉合釋道二家的「以心契道」說為理論基礎。入元之後,南宗教團力量弱小,合流於全真、正一派而消失。
南宋金元是道教發展史上又一重大轉折時期。綜上所述,可知南宋金元是道教發展史上又一重大轉折時期,逐步形成了全真、正一兩大道派各據一方的格局,為明清乃至近當代道教的發展、教派的地理分佈等奠定了基礎。直到今天,仍然是正一道主要分佈江南,全真道佔據北方的格局。比較起來,全真道分佈更為廣泛,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建立起全真宮觀,這一格局是明清時最終完成的。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卷,第七章。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三卷,第八至九章。
[[en:Daoism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