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482字节 、 2015年12月12日 (六) 14:11
无编辑摘要
{{洞天福地}}
 
嵩山又名嵩高山,為五嶽中的中嶽。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道教稱嵩山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六洞天。
嵩山道跡甚多,最早有周靈王太子晉,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今太室山東有浮丘峰,西有子晉峰。漢之張陵,魏之左慈,晉之鮑靚,相繼入嵩山修道。至北魏,道士[[寇謙之]]隱居嵩山七載,感 [[ 太上老君 ]] 親臨嵩山,授以天師之位,賜以《 [[ 雲中音誦新科之戒 ]] 》二十卷,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隋唐是嵩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如上清派宗師 [[ 潘師正 ]] 、[[司馬承禎]]、 [[ 李含光 ]] 等均曾隱於嵩山。宋元時,又有道士許昌齡、賀蘭棲真、喬志高等入住嵩山。明清以後,嵩山道教漸趨式微。
北魏時,嵩山已建嵩嶽廟。隋唐時,先後建有嵩陽觀、隆唐觀、太一觀等宮觀。宋元間,又增建紫虛觀、天封觀、承天宮、長春庵等宮觀。明清以後,除中嶽廟屢經重修外,其他宮觀大都傾圮。
嵩山南麓,尚有中嶽行宮數個,現存之黃蓋亭,即為其中之一。登臨亭台,中嶽廟全景盡收眼底,更見其道院的幽美、清靜,風光宜人。
 
==名號與敕封==
嵩山神的封號。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崇伯鯀」,「崇高」之名蓋緣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言:「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西元前110年,漢武帝封禪嵩山,並令嵩山腳下三百餘戶人家設置一個崇高縣,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讓他們專門祭祀中嶽神靈。崇高就是嵩高,因古時候祟、嵩相通。崇高縣就是今天登封的前身。武則天在掌權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來嵩山封禪。如684年,武則天獨掌大權後,立即赴中嶽嵩山封禪。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改嵩山為神岳,封嵩山神為「天中王」。695年,武則天在嵩山峻極峰築「登封壇」。第二年,即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則天在「登封壇」上,封「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奉嵩山為五嶽之首,並親往嵩山封禪、封嶽神。接著,武則天下詔令改年號為「萬歲登封」。為了紀念這一系列的盛大典禮,武則天把嵩陽縣改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表示「登嵩封嶽大功告成」之意。
== 參考資料 ==
#耿直:《氣勢雄偉的中嶽廟》,載《中國道教》1993年第4期,第36至39頁。
[[Category:洞天福地]][[Category:河南]][[Category:道教地理]][[en:Mt. Song]]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