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茅山”的源代码
←
茅山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洞天福地}} 茅山是我國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發祥地,道教稱之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道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相傳西漢景帝時就有修煉之士來山隱居,距今已有二千多千的歷史。唐宋時期,據《茅山志》記載,茅山有三宮五觀七十茅庵,殿宇房屋三千多間,道士數千人;明清茅山道教逐漸走向衰弱;1949年後,茅山三宮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並為民治病,後於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從西晉起,茅山逐漸成為江東道教聖地。西晉時,女冠[[魏華存]]修道茅山,後被尊為茅山宗開山太師。東晉許謐與楊羲曾在茅山合造《上清經》。齊梁之際,[[陶弘景]]創建茅山上清道團,並與弟子相繼在茅山構築了一批道館,如華陽館、朱陽館等。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期。有大批道士來此山修道,相繼嗣法為茅山宗宗師。著名者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此一時期,茅山的重要道觀有太平觀、崇元觀和紫陽觀,皆為唐太宗敕建。宋元時期,茅山仍然高道輩出,其嗣法宗師從二十代成延昭到四十五代劉大彬,相繼受到朝廷尊禮。這一時期,茅山建有大批宮觀。後世所稱「三宮五觀」均建成於此時。三宮為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明清時期,茅山道教仍然香火隆盛。太平天國時,茅山宮觀遭到兵燹。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宮和元符宮,並建成了直達大茅峰的盤山公路。
返回至
茅山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变种
简体
繁體
视图
阅读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