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道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黃老道繼方仙道之後興起,並由此過渡到道教,是道教產生的重要一環。黃老道是黃老學和方仙道的神仙學結合的產物。黃老學大約產生於戰國中期的齊國,稷下黃老學派都學黃老道德之術,並發明其旨意,一直流傳到漢初。漢初黃老學的主流是帝王南面之術陰陽五行思想,但又包含神仙思想。漢武帝時,方士們更以黃帝附會神仙學說,逐漸將神仙學與黃老學捏合在一起,言神仙者都托名黃帝。因為黃老學興盛於齊地,而燕齊的神仙家也最活躍,二者成長於同一環境中,互相影響,終至結合發展為黃老道。

二者的結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體分為三階段。其一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黃老學和方仙道初步結合。其二是漢宣帝到西漢末,二者進一步結合。漢宣帝通達黃老學,又「復興神仙方術」,促成了二者的進一步結合。到東漢桓帝時(147-167年),黃老道形成。

東漢明、章帝時,黃老道流行於宮廷上層,桓帝時黃老道的名稱正式見於史籍。《後漢書.王渙傳》說:延熹(158-167年)中,桓帝事黃老道,毀掉諸房祀。桓帝公開承認黃老道,一年內兩次派宦官到苦縣祠老子,又祠黃老於濯龍宮,這是黃老道的形成階段。到靈帝時,又有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百姓信向。在黃老學和方仙道的結合過程中,方士化的儒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今文學派的讖緯之學推動了黃老道形成。黃老道與方仙道一樣,沒有系統的教義和宗教理論,沒有形成宗教組織,是道教的前身,不了解黃老道就不能完整地認識道教歷史。

參考資料

  1. 《後漢書‧王渙傳》。
  2. 《黃老帛書》。
  3. 《淮南子》。
  4. 牟鍾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上編第236-321頁。
  5.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一卷第一章第四節。
  6.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上編第一章三《兩漢之黃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