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福星,在中國古代本來指木星,古稱木星為歲星,所在主福,故稱福星。木星活動的週期為十二年,其間的氣候也呈週期性變化,這對農業的影響很大,故《史記》、《漢書》等史書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從《史記•天官書》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政府專門建造廟宇來供奉歲星,而且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持續到晚清。唐代詩人李商隱〈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言:「東有青龍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其所謂「福星」即指木星。道教創立以後,又多以「天官」為福星,並將其與祿星文昌、壽星南極老人合稱「福祿壽三星」。早期道教崇拜天地水「三官」,並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說,故後來道教多將「天官」視為以賜福為職司的福星,並經常在各種科儀中迎請之,如《三官燈儀》稱:「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聖,賜福天官,統攝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長存。」此外,中國民間也多有「福星」之說,其所說福星並無具體固定的物件,而多用來比喻能夠給大家帶來幸福、希望的人或神,如所謂「福星高照」。另據《新唐書》載:唐代道州出侏儒,歷年選送朝廷為玩物;唐德宗時道州刺史陽城上任後,即廢此例,並拒絕皇帝征選侏儒的要求,州人感其恩德,逐祀為福神。宋代,陽城在民間也受到普遍奉祀。元明時期,陽城又被傳說為漢武帝時人楊成。以後異說更多,也有人尊懷抱嬰兒之「送子張仙」為福神。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2. 《三教搜神大全》,《藏外道書》第31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