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漢語「祠」字大致有以下幾種含義:

  1. 祭名,專指春祭,如《爾雅‧釋天》言:「春祭曰祠。」《公羊傳‧桓八年》又言:「春曰祠。」注曰:「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2. 泛指祭祀,如《書‧伊訓》載:「伊尹祠于先王。」陸德明《釋文》曰:「祠即祭。」孔穎達疏曰:「祠則有主有尸,其禮大;奠則奠器而已,其禮小。奠祠俱是享神,故可以祠言尊。」《史記‧楚世家》載:「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於秦。」《漢書‧高帝紀下》載:「過魯,乙太牢祠孔子。」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諸齋祠先輩》載:「太學諸齋,各祠本齋之有德行者。」
  3. 得福而後祭神報謝,又稱「報賽」,如《周禮》〈春官‧喪祝〉載:「以祭祀禱祠焉。」賈公彥疏曰:「祈請求福曰禱,得福報賽曰祠。」
  4. 泛指祠堂或廟,又可專指神祠或生祠,如《史記‧封禪書》曰:「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史記‧萬石君傳》又載:「慶為齊相,大治,為立石相祠。」
  5. 祠官,即「祠祿」的省稱。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