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戲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神戲,又稱為「社戲」、「娛神戲」等,指為祭祀神靈而演出的戲曲,是民間信仰與民間音樂、民間歌曲、民間舞蹈等的結合。一般于開春和秋收時在各地的廟會中進行演出。明清時期,各地在春節、元宵節、三巡會、中元節、神誕日多有昆曲、徽劇、京劇的演出,也有地方清客彩、本地儺簧和各種地方小戲的演出,戲臺多搭在廟前。演出的京劇曲目有《猩貓換太子》、《封神榜》、《流光武複國走南陽》、《呂純陽三戲白牡丹》、《寶蓮燈》等;昆曲有《財神》、《大賜福》、《邯鄲夢》、《長生殿》、《金鎖記》、《白蛇傳》等。在很多詩人、文士、官宦的詩文、筆記、劄記中,有對古代神戲演出的詳細記錄。到了現代,廟會神戲的演出多為傳統劇碼,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編現代戲曲,同時採用現代的電子樂器演出。現代演出更注重娛樂大眾,祭的成份則越來越淡。唱神戲有很多禮制,一般由廟會的主持者負責安排演出的劇團、場次、酬金、禁忌和指定內容等。因道教的宮觀遍佈於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的宮觀都有廟會,而這些廟會也會有神戲的演出。

參考文獻

  1. 高有鵬:《中國廟會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2. 林震國:《返樸歸真 道教與人生》(上海:上海書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