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會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皇會,具有道教色彩的民間活動,據說其來歷為「娘娘會」。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宮海神娘娘的生日。在清代康熙年間,有人倡儀在海神娘娘誕辰之前「出會」四天,其過程如下:農曆三月十六日「送駕」,亦即將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孫、斑疹、送生娘娘的頭像,送到閩粵會館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駕」,亦即將這五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亦即抬著五位娘娘的木像沿街遊行,接受人們的香火。這就是最初「娘娘會」的活動。每逢此時,民間的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皆沿街表演各種技藝。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過天津,提出要看「娘娘會」。當時,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各會從船前經過,盡力表演,各顯其能,精彩紛呈,力求博得乾隆皇帝的賞識。其中,鄉祠挎鼓因為表演出色,得乾隆皇帝賞給四名鼓手各一件黃馬褂;鶴齡會因為唱得最好,得乾隆皇帝賞給四名鶴童各一個金項圈。此外,乾隆皇帝還「娘娘會」的組織安排大加稱讚,賞給兩面龍旗。從此以後,「娘娘會」身價倍增,易名為「皇會」。後來,又泛稱經過皇上敕封的民間集會為「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