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洞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桃源洞,景觀名稱,各地多有之,如黃山附近黟縣的桃源洞、武夷山的桃源洞、株洲桃源洞國家森林等。這些桃源洞大多都與神仙傳說有關。黃山桃源洞坐落在安徽黃山市黟縣城石墨嶺南麓,山骨突出,岩石削立,桃花夾岸。山腰鑿有洞,即桃源洞。穿沿而過,支木以行,故又稱棧閣嶺,下臨鐘潭,南北壁立百余米。桃源洞是古時縣內交通的要塞,洞口鑿有「桃源古洞」四字,原建有茶庵。沿後嶺上,明代建有桃源書院,又名時習堂,岩壁上還建有觀音閣,供奉觀音白玉雕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6年),改「桃源古洞」為「桃花源」洞門額。桃源洞神話傳說頗多,有漁郎問津泊舟的石磯,有拒不進貢入宮而滾入潭中化為鐘石的金鐘,有唐朝高士許宣平隱居的桃源上庵,有李白吟後揮灑墨點於竹葉上的墨竹等。現桃源洞已拓建為黟漁公路,石壁上刻有現代著名詩人張光年手書的「桃源洞」三個大字。後洞以「黟縣青」名石為材料,南端入口洞門鐫刻有“白雲芳草疑無路,流水桃花別有天”和北端洞鐫刻有「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等對聯,後皆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漁黟公路而炸毀。桃源洞後嶺上,曾建有桃源書院、觀音閣等,藏於重重松柏之中,現仍有遺址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