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遠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了內功太極學拳。明代武當道士張三丰創太極拳十三勢,被後人奉為太極拳始祖。到了清代,山西武術家王宗岳用《易經》中太極陰陽的哲理來解釋拳經,寫成《太極拳論》,從此太極拳正式定名。太極拳來源有三:

  1. 綜合吸收明代各家拳法,特別是三十二勢長拳。
  2. 結合道家的導引,吐納之術以及道醫的經絡學說。
  3. 運用道教的陰陽五行學說以及道教內丹的易學思想來解釋拳理。

太極拳分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五派。無論哪一派都具有以下特點:

  1. 靜心用意,身隨意遷。呼吸與動作緊密配合,呼吸平穩,深均自然。
  2. 中正安舒,柔和緩慢。輕靈沉著,剛柔相濟。
  3. 動作弧形,圓活不滯。連貫協調,虛實分明。

太極拳中蘊含有豐富的道家哲學思想。認為練拳之人始終處於太極陰陽的轉換變動之中。同時太極拳中還存在著剛柔,虛實,動靜,快慢,開合,屈伸等陰陽對立統一關係。

從廣義上講,太極拳除了拳以外還包括太極刀,太極劍,太極槍,以及太極推手等多方面內容。

參考資料 

  1. 《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 《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