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道院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龙门洞道院位于陕西省陇县新集川乡的龙门山上。龙门山,古名灵仙岩,山上多喀斯特溶洞。因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号长春子)曾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至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该山洞窟中隐居修炼七年而闻名。

丘处机隐居龙门山时,不建宫观,与诸弟子分别栖息于混元峰下的几个洞窟中,修心养性,磨炼意志。有长春洞、磨性石等遗迹。丘处机离开龙门山后80年,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担任道教陇西路提点的张志宽和副提点贺志真率道众12人来到龙门山,改山名为景福山,并建藏经、朝元二阁和灵官祠等建筑。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敕额玉宸宫。元代中期以后,龙门洞的道教情况缺乏记载,直到明万历四年(1576年)方出现道教碑石(《登景福洞天》碑)。万历年间(1573─1620年),道众对玉宸宫进行了改建和扩建。这一时期,玉宸宫庙会形成,邻近州县信士进香成为定制。明末战乱殃及龙门洞,玉宸宫被毁。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年),张显中、田守存、曾守云、苗清扬、黄本善、薛教玉等前赴后继,不仅恢复了前代所建殿堂,还增建了若干殿堂,使龙门洞道院成为关中西部最大的道教宫观群落。清代重建龙门洞道院后,再未沿用玉宸宫一名,各记事碑均直呼为龙门洞。

民国六年(1917年),为了纪念清初重建龙门洞道院的高道,将原为纪念黄本善修建的黄公祠改建为八仙楼,下层设四公祠,祀田守存、曾守云、黄本善、苗清扬四人,后世徒众视此四人为开山祖师。1963年,陇县人民政府公布龙门洞为陇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道院中的宗教文物遭到破坏,但主体建筑未受重创。1980年后,在各方的支持下,道众对龙门洞道院进行了维修和重建。现有太上殿、药王殿、救苦殿、混元顶、二郎殿、土神殿、子孙宫、王母殿、黑虎殿、玉皇阁等殿堂。

参考资料

  1. 张文主编《丘处机与龙门洞》,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683─168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