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从草创到成书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史的建议。翌年,唐高祖命史臣编修《隋书》,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唐贞观三年(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负责主编《隋书》。参加编史的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名列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列,颜师古是当时著名的经史大师,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负责修撰天文、律历,因此《隋书》的编修水准较高。主编《隋书》的魏徵历史上素称谏臣,能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隋书》贯串以史为鉴的思想,书中对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对隋君臣上下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有淋漓尽至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揭露。南北朝时期留传的典章制度史料极少,而《隋书》的史志部分多达三十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这十志不仅记录隋朝的典章制度,并且追溯梁、陈、北齐、北周甚至汉魏的政治、经济情况。《隋书》中华书局一九七三年校点本,是目前学界最好的版本。

《隋书》中的〈经籍志〉,是关于隋朝以前经籍学术的志书,常为研究道教的学者引用。该志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和梁阮孝绪《七录》增删而成,共著录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计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计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后附佛、道两录。全书有总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总序一篇,置于卷首;四部之后有大序四篇,四十类各有小序一篇;另外,佛、道两类还各有一序,未有后序一篇。序言简要说明学术源流及演变,典籍的聚散存佚状况,以及类目设置的缘由。收书体例是著录书名及卷数,扼要注释介绍著者简况,间或注明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一部重要目录书,是对中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汉书》〈艺文志〉曾把图书分编为六大类,《隋书》〈经籍志〉则正式将各类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下再分四十小类。《隋书》〈经籍志〉为中国古代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为后世遵用达一千馀年。清代以来考补疏证《隋书》〈经籍志〉有十家之多,其中以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及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较有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