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從草創到成書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的建議。翌年,唐高祖命史臣編修《隋書》,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唐貞觀三年(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負責主編《隋書》。參加編史的孔穎達、許敬宗、於志寧名列貞觀時期著名的「十八學士」之列,顔師古是當時著名的經史大師,著名天文學家李淳風負責修撰天文、律歷,因此《隋書》的編修水準較高。主編《隋書》的魏徵歷史上素稱諫臣,能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隋書》貫串以史爲鑒的思想,書中對隋朝是如何滅亡的,對隋君臣上下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有淋漓盡至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揭露。南北朝時期留傳的典章制度史料極少,而《隋書》的史志部分多達三十卷,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十志。這十志不僅記錄隋朝的典章制度,並且追溯梁、陳、北齊、北周甚至漢魏的政治、經濟情況。《隋書》中華書局一九七三年校點本,是目前學界最好的版本。

《隋書》中的〈經籍志〉,是關於隋朝以前經籍學術的志書,常為研究道教的學者引用。該志據《隋大業正御書目》和梁阮孝緒《七錄》增刪而成,共著錄存書三千一百二十七部,計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佚書一千零六十四部,計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後附佛、道兩錄。全書有總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總序一篇,置於卷首;四部之後有大序四篇,四十類各有小序一篇;另外,佛、道兩類還各有一序,未有後序一篇。序言簡要說明學術源流及演變,典籍的聚散存佚狀況,以及類目設置的緣由。收書體例是著錄書名及卷數,扼要注釋介紹著者簡況,間或注明書的內容真僞及存亡殘缺情況。《隋書》〈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後的一部重要目錄書,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爲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典籍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漢書》〈藝文志〉曾把圖書分編爲六大類,《隋書》〈經籍志〉則正式將各類書籍分爲經、史、子、集四大類,其下再分四十小類。《隋書》〈經籍志〉爲中國古代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爲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清代以來考補疏證《隋書》〈經籍志〉有十家之多,其中以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及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較有影響。

參考文獻

  1.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