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1)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Admin讨论 | 贡献2009年7月6日 (一) 10:45的版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五行之說始自尚書,陰陽之說,始自周易而皆大行於春秋戰國的陰陽家;茲先述五行:

尚書洪範篇內說:「武王克商後,往見商朝賢臣箕子,箕子向他貢獻出九條治國的方略[1]其中第一條就稱為五行[2]:「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然後分述五行的性質:

  1. 「水」曰潤下 ── 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濕潤入土,以生萬物。
  2. 「火」曰炎上 ── 火向上升,產生炎熱,大則為火山,爆發生土地,小則為百姓日用所需。
  3. 「木」曰曲直 ── 樹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徵真理與非真理,人民觀象於木以分事態之曲直。
  4. 「金」曰從革 ── 古稱金為銅,以銅鑄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5. 「土」爰稼穡 ── 土地生各種農產品以養人。

洪範又繼續說五行各有味道:

  1. 潤下(水)作鹹。(鹹入腎)
  2. 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3. 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4. 從革(金)作辛。(辛入肺)
  5. 稼穡(土)作甘。(甘入脾)

先秦道家與陰陽家也承認五行是構造自然的元素,於是把五行的活動變為相生及相剋,並加時間的循環,便成為陰陽五行家,周末時鄒衍倡之於先,漢初諸儒具體於後,他們按照自然現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剋:

  1. 五金剋木 ── 木鬥不過斧(金)
  2. 行木剋土 ── 樹木的根固定泥土
  3. 相土剋水 ── 水來土淹,土堤防水
  4. 剋水剋火 ── 救火現象
  5. 火剋金 ── 鑄銅成器
  6. 五金生水 ── 銅鏡凝結空中水氣變成露珠
  7. 行水生木 ── 草木賴水份以生長
  8. 相木生火 ── 燒木柴生火
  9. 生火生土 ── 地震噴火,生成新土地
  10. 土生金 ── 一切金屬自土中出

上述這些現象受時間的轉變而影響,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陰陽(時間轉變)配合到五行來。

早在三千年前,我國的天文學家已經測定了太歲(木星)的運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確定時間,從而分出四季和紀時的天干地支。

每年農曆十一月的冬至節(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開始北移,日漸長,夜漸短,稱為一陽生。

每年農曆六月的夏至節(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開始南移,日漸短,夜漸長,稱為一陰生。

把一年時間分作兩份,冬至開始至夏至之前為陽,夏至開始至冬至之前為陰;這是陰陽劃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間白晝為陽,黑夜為陰,午前為陽,子前為陰(見周易十二辟卦)。

時間上陰陽相對,推而廣之,物質亦是陰陽相對,而物質是五行生剋所成,故陰陽與五行乃成為一體。

陰陽五行既是自然的構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為目的,於是把五行陰陽支配在一切物質上;茲先言人體的五行 ── 陰陽家以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結合而生,故人實即自然的具體,例如:「人有毛髮,自然有草木;人有雙目,自然有日月;呼吸為風,揮淚成雨;骨為山,血脈為河流等,謂之天人合一,漢初諸儒盛宗之。」

道教採其說,合陰陽儒術以為煉丹煉氣的根據,當時中醫皆先習儒術,旁及陰陽五行,而研究陰陽五行之學以道教為最精,故中醫學說亦以陰陽五行為主,著書立說皆道教言,於是學中醫者皆知:五臟屬陽,肝屬木,腎屬水,肺屬金,心屬火,脾屬土。

六腑屬陰,肝以膽為腑,腎以膀胱為腑,肺以大腸為腑,心以小腸為腑,脾以胃為腑,腑臟相連,有病互相影響。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將人身分為上、中、下三段,不屬五臟。

依五行相剋之說:

  1. 肝(木)剋脾(土)
  2. 腎(水)剋心(火)
  3. 肺(金)剋肝(木)
  4. 心(火)剋肺(金)
  5. 腎(水)剋心(火)。

中醫即以上述理論去治病,例如胃痛由於肝強,以木剋土(脾胃屬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藥,而不多用止痛之藥。

道教煉氣、煉丹,講求心腎相交,謂之水火既濟,亦謂之坎離相交。自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陰陽五行之說,於是陰陽、五行、八卦成一綜合體,為道教主體之學,八卦中間的太極,內分陰陽,外圍八卦,按八方排列:

  1. 坎(、水)北方;離(、火)南方;
  2. 震(、雷)東方;兌(、澤)西方;
  3. 巽(、風)東南;乾(、天)西北;
  4. 坤(、地)西南;艮(、山)東北。

堪輿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節氣六十四卦(八卦重疊)等組成羅盤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為根據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為根據以判未來。各家皆以道教學說為依據而成書。

道教供奉多神,廣受大眾崇拜,通書所載,中醫所說,盡是陰陽五行八卦之理,深入民間,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火」盛則失眠,「腎水」不足則神弱,老中青年,皆能宣之於口,而不知皆出於道教之中,道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深願世人注意及此。

註釋

  1. 書稱「洪範九疇」
  2. 書稱初一曰「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