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光禄大夫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金紫光禄大夫,中国古代官名。晋初有“光禄大夫”,授“银章青绥”。“光禄大夫”如再得加赐“金章紫绶”(也作“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乃中国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则为金紫光禄大夫,二品。其禄赐、班位、冠帻、车服、配玉、置吏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加官者唯假章绥、禄赐班位,不别给车服吏卒。南朝梁代给十四班,陈代则为三品。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从一品下,二十三年(499年)改从二品。北齐继承之,南朝梁及北周则分置左、右。隋初为从二品散官,炀帝改正三品。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置为正三品文散官,宋初继承。元丰三年(1080年)用为新寄禄官,正二品,取代旧寄禄官吏尚书。元祐三年(1088年)分为左、右两阶,绍圣二年(1095年)复合为一阶。金元沿置,为文散官四十二阶第五阶。金正二品,元正一品。明清两代再不设此官衔。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