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重玄,道教义理概念,也称“又玄”,源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句。“重”字意为再次、重复,“玄”字的本意则为幽暗、深远、玄妙。在道教学说中,“玄”又多被等同于“道”,用以表示宇宙万物之根源、本体。在重玄概念中,玄的意思则多为遣(否定)。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部分道教学者基于《道德经》的上述语言形式,融合魏晋玄学和佛教义理的部分思想内容,形成了具有独特思维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新的道家理论,是谓重玄学。持重玄思维形式来看待事情、讨论问题的道教学者,则多被称为“重玄学家”或“重玄学派”。“重玄学”的发展有过不同的阶段,其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重玄学派“的思维形式却大致是相同的,其根本特征即“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亦即今天通常所谓“否定之否定”,其所“遣”(否定)之对象为“执”(执著、偏执)。在重玄学家看来,人们以万物为“有”或“无”都犯了偏执之病,故需要以“非有非无”的中道来对治之,这种对执著的破除就属于“玄”(遣),又称“一玄”。但是,人们却不可停滞于此“玄”之上,而是还需要“遣之又遣”,继续以“重玄”或“又玄”来破除此“一玄”,这样就非但不滞于“滞”,而且也不滞于“不滞”,亦即所谓“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更有一些“重玄学家”认为,如果能“玄之又玄”或“遣之又遣”,则人们就可以达到一种“境智双泯”、“能所都忘”(泯灭客观外界与主体心智的存在)的完全虚空的“重玄”境界,进而得道成仙。此外,“重玄”一词也可作为修炼术语使用,乃“大洞”修炼的较高阶段,如《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认为:以道而论,性命相合谓之“玄”,性初归命、混沌之基为“太玄”,性命双修、建其有极则为“重玄”。

参考文献

  1. 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同归》(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2.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