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汉语“祠”字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

  1. 祭名,专指春祭,如《尔雅‧释天》言:“春祭曰祠。”《公羊传‧桓八年》又言:“春曰祠。”注曰:“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2. 泛指祭祀,如《书‧伊训》载:“伊尹祠于先王。”陆德明《释文》曰:“祠即祭。”孔颖达疏曰:“祠则有主有尸,其礼大;奠则奠器而已,其礼小。奠祠俱是享神,故可以祠言尊。”《史记‧楚世家》载:“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汉书‧高帝纪下》载:“过鲁,乙太牢祠孔子。”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诸斋祠先辈》载:“太学诸斋,各祠本斋之有德行者。”
  3. 得福而后祭神报谢,又称“报赛”,如《周礼》〈春官‧丧祝〉载:“以祭祀祷祠焉。”贾公彦疏曰:“祈请求福曰祷,得福报赛曰祠。”
  4. 泛指祠堂或庙,又可专指神祠或生祠,如《史记‧封禅书》曰:“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史记‧万石君传》又载:“庆为齐相,大治,为立石相祠。”
  5. 祠官,即“祠禄”的省称。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