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并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4
 
|中華道藏冊數=4
 
}}
 
}}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原題「東方朔編」,實際應出於漢末魏晉之際。[[葛洪]]《[[抱朴子]]‧遐覽篇》已稱:「家有《[[ 五嶽真形圖]] 》,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後世此書傳本甚多,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靈圖類。另有《[[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七九。書分三篇。
+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原題「東方朔編」,實際應出於漢末魏晉之際。[[葛洪]]《[[抱朴子]]‧遐覽篇》已稱:「家有《五嶽真形圖》,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後世此書傳本甚多,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靈圖類。另有《[[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七九。書分三篇。
 
*其一為〈五嶽真形圖序〉,概述五嶽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泰山]]、[[華山]]、[[恆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真形與靈跡。內稱五嶽四山之「真形圖」乃取象山水曲折參差之狀圖寫而成,出自神農、黃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圖,人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又稱五嶽四山皆有神靈,並逐一列舉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領群仙玉女之數。
 
*其一為〈五嶽真形圖序〉,概述五嶽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泰山]]、[[華山]]、[[恆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真形與靈跡。內稱五嶽四山之「真形圖」乃取象山水曲折參差之狀圖寫而成,出自神農、黃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圖,人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又稱五嶽四山皆有神靈,並逐一列舉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領群仙玉女之數。
 
*其二為〈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首載「五嶽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長生符」六枚。其次列舉五嶽四山真形圖九幅,每圖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圖後有文字,略敘書寫佩帶符圖之法。
 
*其二為〈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首載「五嶽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長生符」六枚。其次列舉五嶽四山真形圖九幅,每圖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圖後有文字,略敘書寫佩帶符圖之法。

2013年9月15日 (日) 16:53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
編  著:
卷  數:二篇同卷
正統道藏:洞玄部靈圖類 國字號
涵芬樓本第197冊
新文豐本第11冊
三家本第6冊
道藏提要:編號440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經
第4冊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原題「東方朔編」,實際應出於漢末魏晉之際。葛洪抱朴子‧遐覽篇》已稱:「家有《五嶽真形圖》,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後世此書傳本甚多,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靈圖類。另有《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七九。書分三篇。

  • 其一為〈五嶽真形圖序〉,概述五嶽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泰山華山恆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真形與靈跡。內稱五嶽四山之「真形圖」乃取象山水曲折參差之狀圖寫而成,出自神農、黃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圖,人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又稱五嶽四山皆有神靈,並逐一列舉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領群仙玉女之數。
  • 其二為〈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首載「五嶽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長生符」六枚。其次列舉五嶽四山真形圖九幅,每圖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圖後有文字,略敘書寫佩帶符圖之法。
  • 其三〈洞元靈寶五嶽真形圖〉,此篇符圖文字與古本略同,惟符文筆畫較細,並且各真形圖內外有小字注文。疑此篇乃宋代傳世之《五嶽真形圖》別本。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