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制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待制,官职名称。“待”等待。“制”为帝王的命令。唐文明元年(684年),命京官五品以上轮流值日,待皇帝之命以言事,称为“待制”。待制原非官名,直到宋代于馆阁“直学士”之下置官署“待制”,才开始成为固定的官名,如“龙图阁待制”等。宋代各殿阁皆置待制职,低于学士与直学士,是侍从官。金翰林学士院、元翰林兼国史馆、蒙古翰林院及集贤院、明初翰林院都有待制之职,地位皆低于宋制。清代沿置此职,但已成空名。宋代曾有道士担任侍制之职,如《茅山志》卷十六载靖真先生陈桷曾于绍兴年间 (1131―1162年) 任待制。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置道官二十六等,其中有殿侍宸、校籍、授经诸职,所拟即朝廷之待制、修撰、直阁职名。

参考文献

  1. 贺旭志:《中国历代职官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 孙永都、孟昭星:《中国历代职官知识手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