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化書 》為五代 譚峭 所撰,共 六卷 分道 、術、德、仁、食、儉六 化, 合計一百一十篇 ,收 《[[正統道藏]]》太玄部。此書 結合 道教 理論與儒家 思想 認為世界本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虛」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有一種循環轉化的關係。在論及生死問題時,譚峭認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生死循環不息。懂得這個道理者,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之因,並提出對策。該書為道教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另有明代道士王一清《化書新聲》為之注
+
{{dzindex
 +
|書名= 化書
 +
|編著= 譚峭
 +
|卷數= 六卷
 +
|正統道藏分類=太玄部
 +
|正統道藏字號=別
 +
|涵芬樓本冊數=724
 +
|新文豐本冊數=39
 +
|三家本冊數=23
 +
|道藏提要編號=1035
 +
|中華道藏 類= 教論集道學論著‧全真文集
 +
|中華道藏冊數=26
 +
}}
 +
''' 書''' 五代道士[[譚峭]]撰。六卷 ,收 《[[正統道藏]]》太玄部 。《[[萬曆續道藏]]》亦收錄此書,較《正統道藏》本多目錄一卷 。此書 為唐末五代 道教 哲學 思想 名著。 認為世界本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虛」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有一種循環轉化的關係。在論及生死問題時,譚峭認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生死循環不息。懂得這個道理者,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
全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卷,凡一一零章。大抵以老莊思想為本,而兼融儒學。作者認為:天地間萬物生生不已,變化無窮,循環往復,皆不離其道本。道以虛無為體,純一為德。故世人修道養生,理身治國,皆須順應物化之理,歸根返樸,虛心合道。書中所述養生修煉之道,主要發揮莊子齊物坐忘之論。謂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萬物可以虛,我身可以無。以我之無合彼之虛,自然可以隱、可以顯、可以死、可以生、而無所拘」。故修道者應物我俱忘,虛心合道。「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通」。此即莊子所說混同物我,冥一天人,同於大通之超越境界。書中所述帝王治國之道,則以道德為本。作者猛烈抨擊統治者以欺詐刑賞治國,重稅剝奪民食,苦役窮民之力。致使純樸泯滅,道德淪喪,民多饑困,此乃不平之甚,不義之甚。作者因此主張恢復純樸道德之治,行節儉均食之政,以救天下之戰亂窮困。此即道家所謂純儉治世之道。其說雖本於老莊,但亦反映五代戰亂時期普通民眾之願望。
 +
 +
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之因,並提出對策。該書為道教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另有明代道士王一清《化書新聲》為之注。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485至492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485至492頁。
第7行: 第23行:
 
#朱越利:《道教要籍概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15至117頁。
 
#朱越利:《道教要籍概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15至117頁。
 
#李養正:《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29至330頁。
 
#李養正:《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29至330頁。
 
+
[[Category: 太玄部]] [[Category: 萬曆續道藏]] [[Category: 五代 道教經典]]
[[Category:道教經典]]
+
[[en: Book of Transformation]]
[[en: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
 

2013年8月24日 (六) 10:57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化書
編  著:譚峭
卷  數:六卷
正統道藏:太玄部 別字號
涵芬樓本第724冊
新文豐本第39冊
三家本第23冊
道藏提要:編號1035
中華道藏:道教論集道學論著‧全真文集
第26冊
 

化書,五代道士譚峭撰。六卷,收人《正統道藏》太玄部。《萬曆續道藏》亦收錄此書,較《正統道藏》本多目錄一卷。此書為唐末五代道教哲學思想名著。認為世界本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虛」既是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有一種循環轉化的關係。在論及生死問題時,譚峭認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生死循環不息。懂得這個道理者,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全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卷,凡一一零章。大抵以老莊思想為本,而兼融儒學。作者認為:天地間萬物生生不已,變化無窮,循環往復,皆不離其道本。道以虛無為體,純一為德。故世人修道養生,理身治國,皆須順應物化之理,歸根返樸,虛心合道。書中所述養生修煉之道,主要發揮莊子齊物坐忘之論。謂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萬物可以虛,我身可以無。以我之無合彼之虛,自然可以隱、可以顯、可以死、可以生、而無所拘」。故修道者應物我俱忘,虛心合道。「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通」。此即莊子所說混同物我,冥一天人,同於大通之超越境界。書中所述帝王治國之道,則以道德為本。作者猛烈抨擊統治者以欺詐刑賞治國,重稅剝奪民食,苦役窮民之力。致使純樸泯滅,道德淪喪,民多饑困,此乃不平之甚,不義之甚。作者因此主張恢復純樸道德之治,行節儉均食之政,以救天下之戰亂窮困。此即道家所謂純儉治世之道。其說雖本於老莊,但亦反映五代戰亂時期普通民眾之願望。

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之因,並提出對策。該書為道教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另有明代道士王一清《化書新聲》為之注。

參考資料

  1.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485至492頁。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98至100頁。
  3.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41頁。
  4. 朱越利:《道教要籍概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15至117頁。
  5. 李養正:《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29至3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