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五行之说始自尚书,阴阳之说,始自周易而皆大行于春秋战国的阴阳家;兹先述五行:

尚书洪范篇内说:“武王克商后,往见商朝贤臣箕子,箕子向他贡献出九条治国的方略[1]其中第一条就称为五行[2]:“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然后分述五行的性质:

  1. “水”曰润下 ── 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湿润入土,以生万物。
  2. “火”曰炎上 ── 火向上升,产生炎热,大则为火山,爆发生土地,小则为百姓日用所需。
  3. “木”曰曲直 ── 树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征真理与非真理,人民观象于木以分事态之曲直。
  4. “金”曰从革 ── 古称金为铜,以铜铸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5. “土”爰稼穑 ── 土地生各种农产品以养人。

洪范又继续说五行各有味道:

  1. 润下(水)作咸。(咸入肾)
  2. 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3. 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4. 从革(金)作辛。(辛入肺)
  5. 稼穑(土)作甘。(甘入脾)

先秦道家与阴阳家也承认五行是构造自然的元素,于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周末时邹衍倡之于先,汉初诸儒具体于后,他们按照自然现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克:

  1. 五金克木 ── 木斗不过斧(金)
  2. 行木克土 ── 树木的根固定泥土
  3. 相土克水 ── 水来土淹,土堤防水
  4. 克水克火 ── 救火现象
  5. 火克金 ── 铸铜成器
  6. 五金生水 ── 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
  7. 行水生木 ── 草木赖水份以生长
  8. 相木生火 ── 烧木柴生火
  9. 生火生土 ── 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
  10. 土生金 ── 一切金属自土中出

上述这些现象受时间的转变而影响,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阴阳(时间转变)配合到五行来。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纪时的天干地支。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

每年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这是阴阳划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见周易十二辟卦)。

时间上阴阳相对,推而广之,物质亦是阴阳相对,而物质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阴阳与五行乃成为一体。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为目的,于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兹先言人体的五行 ── 阴阳家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即自然的具体,例如:“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汉初诸儒盛宗之。”

道教采其说,合阴阳儒术以为炼丹炼气的根据,当时中医皆先习儒术,旁及阴阳五行,而研究阴阳五行之学以道教为最精,故中医学说亦以阴阳五行为主,著书立说皆道教言,于是学中医者皆知:五脏属阳,肝属木,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

六腑属阴,肝以胆为腑,肾以膀胱为腑,肺以大肠为腑,心以小肠为腑,脾以胃为腑,腑脏相连,有病互相影响。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段,不属五脏。

依五行相克之说:

  1. 肝(木)克脾(土)
  2. 肾(水)克心(火)
  3. 肺(金)克肝(木)
  4. 心(火)克肺(金)
  5. 肾(水)克心(火)。

中医即以上述理论去治病,例如胃痛由于肝强,以木克土(脾胃属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药,而不多用止痛之药。

道教炼气、炼丹,讲求心肾相交,谓之水火既济,亦谓之坎离相交。自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阴阳五行之说,于是阴阳、五行、八卦成一综合体,为道教主体之学,八卦中间的太极,内分阴阳,外围八卦,按八方排列:

  1. 坎(、水)北方;离(、火)南方;
  2. 震(、雷)东方;兑(、泽)西方;
  3. 巽(、风)东南;干(、天)西北;
  4. 坤(、地)西南;艮(、山)东北。

堪舆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节气六十四卦(八卦重叠)等组成罗盘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判未来。各家皆以道教学说为依据而成书。

道教供奉多神,广受大众崇拜,通书所载,中医所说,尽是阴阳五行八卦之理,深入民间,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火”盛则失眠,“肾水”不足则神弱,老中青年,皆能宣之于口,而不知皆出于道教之中,道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深愿世人注意及此。

注释

  1. 书称“洪范九畴”
  2. 书称初一曰“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