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并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4
 
|中華道藏冊數=4
 
}}
 
}}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原題「東方朔編」,實際應出於漢末魏晉之際。[[葛洪]]《[[抱朴子]]‧遐覽篇》已稱:「家有《[[ 五嶽真形圖]] 》,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後世此書傳本甚多,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靈圖類。另有《[[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七九。書分三篇。
+
'''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原題「東方朔編」,實際應出於漢末魏晉之際。[[葛洪]]《[[抱朴子]]‧遐覽篇》已稱:「家有《五嶽真形圖》,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還反受其殃」。後世此書傳本甚多,今《[[正統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靈圖類。另有《[[雲笈七籤]]》本,收入該書卷七九。書分三篇。
 
*其一為〈五嶽真形圖序〉,概述五嶽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泰山]]、[[華山]]、[[恆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真形與靈跡。內稱五嶽四山之「真形圖」乃取象山水曲折參差之狀圖寫而成,出自神農、黃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圖,人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又稱五嶽四山皆有神靈,並逐一列舉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領群仙玉女之數。
 
*其一為〈五嶽真形圖序〉,概述五嶽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泰山]]、[[華山]]、[[恆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真形與靈跡。內稱五嶽四山之「真形圖」乃取象山水曲折參差之狀圖寫而成,出自神農、黃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圖,人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又稱五嶽四山皆有神靈,並逐一列舉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領群仙玉女之數。
 
*其二為〈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首載「五嶽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長生符」六枚。其次列舉五嶽四山真形圖九幅,每圖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圖後有文字,略敘書寫佩帶符圖之法。
 
*其二為〈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首載「五嶽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長生符」六枚。其次列舉五嶽四山真形圖九幅,每圖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圖後有文字,略敘書寫佩帶符圖之法。

2013年9月15日 (日) 16:53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编  著:
卷  数:二篇同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 国字号
涵芬楼本第197册
新文丰本第11册
三家本第6册
道藏提要:编号440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洞玄灵宝经‧洞神三皇经
第4册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原题“东方朔编”,实际应出于汉末魏晋之际。葛洪抱朴子‧遐览篇》已称:“家有《五岳真形图》,能避兵凶逆,人欲害之者皆还反受其殃”。后世此书传本甚多,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玄部灵图类。另有《云笈七签》本,收入该书卷七九。书分三篇。

  • 其一为〈五岳真形图序〉,概述五岳四山(即泰山衡山嵩山泰山华山恒山青城山庐山霍山潜山)之真形与灵迹。内称五岳四山之“真形图”乃取象山水曲折参差之状图写而成,出自神农、黄帝之世。凡人有此真形图,人山不迷,可避兵灾毒害。又称五岳四山皆有神灵,并逐一列举每山之山君及其部领群仙玉女之数。
  • 其二为〈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首载“五岳山真形文”一幅、“三天太上大道君长生符”六枚。其次列举五岳四山真形图九幅,每图前各有符一枚。各符图后有文字,略叙书写佩带符图之法。
  • 其三〈洞元灵宝五岳真形图〉,此篇符图文字与古本略同,惟符文笔画较细,并且各真形图内外有小字注文。疑此篇乃宋代传世之《五岳真形图》别本。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