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4行: 第14行:
 
*其三,與佛教音樂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千百年以來,互為影響、融攝的佛道兩教,在法事音樂上也保持著一定的共性因素,以至在道教的課誦、齋醮等科儀音樂中,能較明顯地感受到道曲與佛樂的近似關係。
 
*其三,與佛教音樂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千百年以來,互為影響、融攝的佛道兩教,在法事音樂上也保持著一定的共性因素,以至在道教的課誦、齋醮等科儀音樂中,能較明顯地感受到道曲與佛樂的近似關係。
  
 道教音樂的內涵、精神、韻味和道教教義、教規、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音樂的作用從宗教角度來看,在於宣揚教義,澡雪精神,使人淨化,使人豁達;從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道教音樂的功能在於敬神和娛人。道教音樂是出於對道教諸神的崇敬,對道教教義的崇信,對道教教規的崇尚而產生的,因而,道教音樂多追求莊重、肅穆的情調,表達與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風格,以配合宗教儀式特定氛圍的需要。圍繞道教儀式「請神 → 禮神 → 謝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樂有讚美「三清」、諸神的頌歌;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鎮邪避魔的莊嚴威武之曲;有表現仙境佳所的雲樂之歌等。敬神可以說是道教音樂的核心和主旨。另一方面來看,道教儀式除了面對各界神靈,也面向於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樂從功能意義上亦帶有娛人的作用,如有些稱作「陰調」、「耍曲」的韻曲,就是唱奏給齋醮道場上的一般民眾聽的,目的是喚起參與者的宗教審美體會,提高他們參與儀式的興趣。
+
== 道教音樂的功能 ==
 +
 
 +
 道教音樂的內涵、精神、韻味和道教教義、教規、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音樂的作用從宗教角度來看,在於宣揚教義,澡雪精神,使人淨化,使人豁達;從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道教音樂的功能在於敬神和娛人。道教音樂是出於對道教諸神的崇敬,對道教教義的崇信,對道教教規的崇尚而產生的,因而,道教音樂多追求莊重、肅穆的情調,表達與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風格,以配合宗教儀式特定氛圍的需要。圍繞道教儀式「請神 → 禮神 → 謝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樂有讚美「三清」、諸神的頌歌;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鎮邪避魔的莊嚴威武之曲;有表現仙境佳所的雲樂之歌等。敬神可以說是道教音樂的核心和主旨。
 +
 
 +
另一方面來看,道教儀式除了面對各界神靈,也面向於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樂從功能意義上亦帶有娛人的作用,如有些稱作「陰調」、「耍曲」的韻曲,就是唱奏給齋醮道場上的一般民眾聽的,目的是喚起參與者的宗教審美體會,提高他們參與儀式的興趣。
  
 
== 道教音樂的地域性特色 ==
 
== 道教音樂的地域性特色 ==

2008年11月9日 (日) 22:19的版本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分类与形式
声乐 器乐 乐器
道教音乐流派
正一道音乐 全真道音乐
道教音乐谱辑
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全真正韵
各地道教音乐
北京白云观 苏州 龙虎山
武当山 茅山 上海 崂山
三秦 四川 东北 台湾 香港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祭祀音乐及各地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因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份。

起源

道教音乐远源于巫祝,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同时道教重祈禳祭祀,即所谓坛醮,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以丰富自己的宗教活动内容,遂逐渐形成了以表达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的道教音乐。几乎凡有醮仪便有音乐,道教音乐成了传统的演教方式之一。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一直伴随著道教、道教文化的兴盛而兴盛,伴随著道教、道教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道教音乐的文化特色

道教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三个方面体现出其文化特色:

  • 其一,保留有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道教音乐自它形成伊始,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和荫护,并受宫观体制和清规戒律之制约,很少受社会动乱冲击,得以自成一体的连续发展。同时,道教音乐历代靠口传心授,传承方法隐秘保守,特别是全真道要求更严。因此,道教音乐能将其古代传统音乐保存至今。
  • 其二,道教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密切关联。道教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融化民族、民间音乐成分,以丰富自身的历史。道教音乐是一种带有中国各地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这表现在,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调,各地的行腔、旋律润饰都带有地方音乐色彩,特别是地方戏曲和民歌音调的特色;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经文,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各不相同。
  • 其三,与佛教音乐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千百年以来,互为影响、融摄的佛道两教,在法事音乐上也保持著一定的共性因素,以至在道教的课诵、斋醮等科仪音乐中,能较明显地感受到道曲与佛乐的近似关系。

道教音乐的功能

道教音乐的内涵、精神、韵味和道教教义、教规、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音乐的作用从宗教角度来看,在于宣扬教义,澡雪精神,使人净化,使人豁达;从实践的角度来观察,道教音乐的功能在于敬神和娱人。道教音乐是出于对道教诸神的崇敬,对道教教义的崇信,对道教教规的崇尚而产生的,因而,道教音乐多追求庄重、肃穆的情调,表达与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风格,以配合宗教仪式特定氛围的需要。围绕道教仪式“请神 → 礼神 → 谢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乐有赞美“三清”、诸神的颂歌;有表现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邪避魔的庄严威武之曲;有表现仙境佳所的云乐之歌等。敬神可以说是道教音乐的核心和主旨。

另一方面来看,道教仪式除了面对各界神灵,也面向于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乐从功能意义上亦带有娱人的作用,如有些称作“阴调”、“耍曲”的韵曲,就是唱奏给斋醮道场上的一般民众听的,目的是唤起参与者的宗教审美体会,提高他们参与仪式的兴趣。

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色

道教音乐具有地域性特色。道教音乐的表演者部分是宫观所在地的出家道士或生活于民间的在家道士,因此,其科仪音乐势必或多或少带入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成分、素材、程式、结构、表演习惯。同时,道教音乐的接受者是当地的道徒和民众,为了让道教音乐更好地为听众所接受,焕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各地道教音乐常吸收地方音乐,使之更富地域性。

道教音乐的艺术表演与展示

随著道外专业音乐人员参与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及艺术实践,鲜为人知的“道教音乐”这一名词开始陆续出现在各学术刊物的专论及学术专著之中;有专业音乐家加入表演的“道教音乐”走上了舞台,走向了民众,甚至走出了国门。这种艺术化了的道教音乐演示活动慢慢被社会认同接受的同时,部分道教宫观便有了从事这种演示活动的组织 ── “道乐团”。

在各地道乐团各自做道乐表演展示的同时,道内近年来有组织地策划并实施了由海内外多个道教团体联合参与的道教音乐汇演、“蓬莱仙韵颂太平: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等大型道乐表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