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靈真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15
 
|中華道藏冊數=15
 
}}
 
}}
'''洞靈真經''',原名《亢倉子》,或作《庚桑子》,舊題周代庚桑楚撰。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亢倉子為洞靈真人,尊稱其書為《洞靈真經》。《漢書.藝文志》及《隋書.經籍志》不錄。據韋滔〈孟浩然集序〉及《新唐書 藝文志》所述,應為唐玄宗天寶年間處士[[王士元]]撰,其《亢倉子》二卷,取先秦及秦漢諸子文義並補其亡佚。原本二卷,該書在《崇文總目》中著錄為九篇,《宋書‧藝文志》作二卷,宋濂《諸子辨》則作五卷,今《[[正統道藏]]》本合為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全書九篇,除首篇〈全道〉抄襲《[[莊子]]•庚桑楚》外,其餘〈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賢道〉、〈順道〉、〈農道〉、〈兵道〉等篇,採自《[[列子]]》、《[[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新序》、《說苑》、《禮記》等古籍。雖屬雜抄,但內容較完整,大旨言治國全身之道。現存[[何璨]]《[[洞靈真經注]]》三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洞靈真經''',原名《亢倉子》,或作《庚桑子》,舊題周代庚桑楚撰。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亢倉子為洞靈真人,尊稱其書為《洞靈真經》。《漢書.藝文志》及《隋書.經籍志》不錄。據韋滔〈孟浩然集序〉及《新唐書 藝文志》所述,應為唐玄宗天寶年間處士[[王士元]]撰,其《亢倉子》二卷,取先秦及秦漢諸子文義並補其亡佚。原本二卷,該書在《[[ 崇文總目]] 》中著錄為九篇,《宋書‧藝文志》作二卷,宋濂《諸子辨》則作五卷,今《[[正統道藏]]》本合為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類。全書九篇,除首篇〈全道〉抄襲《[[莊子]]•庚桑楚》外,其餘〈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賢道〉、〈順道〉、〈農道〉、〈兵道〉等篇,採自《[[列子]]》、《[[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新序》、《說苑》、《禮記》等古籍。雖屬雜抄,但內容較完整,大旨言治國全身之道。現存[[何璨]]《[[洞靈真經注]]》三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91頁。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91頁。

2015年12月16日 (三) 15:17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洞灵真经
编  著:王士元
卷  数:一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贞字号
涵芬楼本第349册
新文丰本第19册
三家本第11册
道藏提要:编号664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四子真经‧黄帝阴符经
第15册
 

洞灵真经,原名《亢仓子》,或作《庚桑子》,旧题周代庚桑楚撰。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封亢仓子为洞灵真人,尊称其书为《洞灵真经》。《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不录。据韦滔〈孟浩然集序〉及《新唐书.艺文志》所述,应为唐玄宗天宝年间处士王士元撰,其《亢仓子》二卷,取先秦及秦汉诸子文义并补其亡佚。原本二卷,该书在《崇文总目》中著录为九篇,《宋书‧艺文志》作二卷,宋濂《诸子辨》则作五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神部本文类。全书九篇,除首篇〈全道〉抄袭《庄子•庚桑楚》外,其馀〈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贤道〉、〈顺道〉、〈农道〉、〈兵道〉等篇,采自《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新序》、《说苑》、《礼记》等古籍。虽属杂抄,但内容较完整,大旨言治国全身之道。现存何璨洞灵真经注》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参考资料

  •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191页。
  •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54至55页。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