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生平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戰國時期道家著名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早年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學識淵博,交遊很廣。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以清靜修道為務,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後得仙而去。所著書五十二篇名曰莊子。唐玄宗時追號南華真人,宋徽宗封微妙元通真君。

思想

莊子精通老子之學,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在唐代,帝王在尊崇老子的同時,也很敬重莊子,《莊子》是當時官方學術之一。

  1. 莊子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是產生萬物的根源,而無所不存在的。
  2. 莊子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大道不稱,大辯不言」,應該從道的高度來觀察萬事萬物。
  3. 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要想與道合一,必須「無己」。通過「心齋」,「坐忘」,「朝徹」,與道合一。
  4. 莊子認為至德之世,人們都順應大道無為而治,是理想的社會。

《莊子》之重生

莊子主張人應當注重保全身命、養生頤志,而不應為外在事物所驅動,鼓噪欲望,終為其所毀滅。故而,當楚國國君派兩個大夫到河邊去邀請莊子作宰相時,莊子頭也不回地繼續釣魚,他問那兩個大夫:「我聽說楚國國君的大廟裡供奉著一個大龜,此龜死時已三千歲。請問二位,你們說是做那大龜被殺死然後被供奉在高堂好呢,還是曳著尾巴在泥巴裡面爬的好?」兩位大夫立刻回答說:「曳著尾巴在泥巴裡爬的好。」於是莊子笑道:「對,我寧願做那曳尾於泥中的龜。」

參考資料

  1. 《南華真經》(即《莊子》)、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 《中國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