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526字节 、 2013年9月17日 (二) 16:38
无编辑摘要
《太上感應篇》,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道教勸善書的一種。全篇思想素材取自《[[太平經]]》及魏晉道書《[[易內戒]]》,《[[赤松子經]]》等。產生時代或為北宋初,到南宋理宗時已有刊本流傳於世。全文不長,約一千二百多字, {{dzindex|書名=太上感應篇|編著=李昌齡注、鄭清之讚 |卷數=一卷|正統道藏分類=太清部|正統道藏字號=義、廉、退|涵芬樓本冊數=834-839|新文豐本冊數=45|三家本冊數=27|道藏提要編號=1157|中華道藏分類=道教科儀科戒威儀|中華道藏冊數=42}}'''太上感應篇''',撰人不詳。道教勸善書的一種。全篇思想素材取自《[[太平經]]》及魏晉道書《[[易內戒]]》,《[[赤松子經]]》等。約出於北宋末南宋初,到南宋理宗時已有刊本流傳於世。南宋《[[秘目]]》著錄「太上感應篇一卷」,即此書。現存版本甚多,主要有一卷本和八卷本兩種,皆源於南宋[[李昌齡]]注本。《[[正統道藏]]》本分作三十篇,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讚,收入太清部。《感應篇》正文僅千餘字,主要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思想,旨在勸善懲惡。 以開篇十六個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 接著講 認為天地之間有司過之神,家中有灶神,人體內亦有三尸神,時刻記錄人之善惡,按時上天報告。行善者天必降福,依其行善多少而成各等神仙;為惡者天必降禍,依其罪惡輕重減奪壽算,罪有餘事者殃及子孫。謂 人要長生多福首先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餘條善行,一百多條惡行作為善惡的標準。最後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該經在從前有很大的 書中所列善惡標準,皆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是為神道設教之代表著作。宋元明清以來,此書流傳甚廣, 影響 極大。李昌齡注文博引三教典籍,列舉報應故事,極力宣揚天神難欺,感應靈驗。鄭清之援引《四書》、《五經》 官刻和民間刊印的 稱讚 《感應篇》 比比皆是,刊刻此經成 句句不虛。後世儒道學者 行善得功果 舉。 家也很 者甚 多,其中以清代惠棟《[[太上感應篇注]]》和俞樾《[[太上感應篇纘義]]》影響最大 。日本、朝鮮等國亦有此書流傳
==原文==
==參考資料==
# *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787頁。# *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3至334頁。# *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124至125頁。# * 胡孚琛主編:《 [[ 中華道教大辭典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01頁。[[Category: 太清部]][[Category: 南宋 道教經典]][[en:On Supreme CorrespondenceTreatise on Retribution of the Most High]]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