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273字节 、 2013年8月24日 (六) 10:27
无编辑摘要
{{dzindex|書名=坐忘論|編著=司馬承禎|卷數=一卷|正統道藏分類=太玄部|正統道藏字號=去|涵芬樓本冊數=704|新文豐本冊數=38|三家本冊數=22|道藏提要編號=1027|中華道藏分類=道教論集道學論著‧全真文集|中華道藏冊數=26}}''' 坐忘論 ''' ,唐 朝[[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撰 。《新唐書•藝文志》及《宋史•藝文志》均著錄此書 一卷 ,收入 。《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三卷。今 《[[正統道藏]]》 本一卷,收入 太玄部。 《雲笈七籤》卷九四亦收錄此書。 書分 七篇,依次為:〈 敬信 一」 斷緣 二」 收心 三」 簡事 四」 真觀 五」 泰定 六」 得道 七」七部分 〉。書末附〈坐忘樞翼〉,總括其旨。全書以老莊清靜坐忘之說為本 也就是 吸取佛教止觀定慧雙 之旨,論述 的七個步驟和層次,集中講坐忘收 教修 、主靜去欲的問題 養神 認為學 契真合 道之 理趣及方法。大抵以無物無我。一念不生為要旨 謂修道者首先 安坐 誠信重敬,斷絕俗緣 ,收心 境,不 著一 逐外 物, 入於 不受外名, 心安心,則道自來居。其次須簡事真觀,了知吾我與萬事悉空,除去心病色想,安分隨緣,樂天知命。據稱久習此道,可致「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 寂泊之至。無 心於 是合道 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 因為境為 書中又稱:「勤行空 谷神,唯道來集 收心 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 使其 與神為 塵不染 超凡脫俗 形神合一 才能向「靜 謂之神人。 又稱: 凝神寶氣,學道 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的心 得道之人形 回歸 永固,變質成神,煉神入微,與道冥一 其主靜說對後來宋代理學家影響極大 「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智照無邊,形超靡及。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而成功」,是為修真契道之最高境界 「坐忘」說初見於《[[莊子]].大宗師》,後經魏晉玄學與道教加以發揮,如道經《 [[ 洞玄靈寶定觀經 ]] 》即講定心,「滅動心不滅照心」,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謂司馬承禎《坐忘論》即取此。在唐代修煉外丹的風氣中,司馬承禎結合老莊思想,吸取佛教止觀禪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轉向[[內丹]]的進程中起了重要理論作用 。全書言簡意深,為唐代道教重玄哲學之名著 ,對後世道教 內丹學也 修煉思想 一定 重要 影響。 
==參考資料==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101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9頁。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26至127頁。
 [[Category: 太玄部]][[Category: 唐代 道教經典]][[en:On Treatise of Sitting in Oblivionand Forgetting]]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