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24字节 、 2011年11月2日 (三) 12:54
无编辑摘要
歷史上五嶽和五鎮作為天下名山的代表,長期被列於國家祀典。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和十六年(596年),文帝先後下詔為四鎮和霍山立祠。唐天寶十年(751年),玄宗加封沂山為東安公,會稽山為永興公,嶽山為成徳公,醫無閭山為廣寧公,霍山為應聖公。北宋開寶元年(968年),朝廷確立了祭祀五鎮的制度。元豐八年(1085年)和政和三年(1113年),五鎮先後晉封為「王」。元大德二年(1298年),成宗加封五鎮為元德東安王、昭德順應王、成德永靖王、貞德廣寧王、崇德應靈王。及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前代所封名號而僅稱「某鎮某山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五鎮之神的聖號。
[[File:The shrine of the five Zhen, Xiannong Altar, Beijing.jpg|300px|thumb|left|北京西城品先農壇內五鎮之神的神位]]
<br style="clear:both;">
==歷代五鎮封號一覽==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100%"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