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984字节 、 2011年10月31日 (一) 13:02
无编辑摘要
歷史上四瀆作為天下河川的代表,長期與[[五嶽]]、[[五鎮]]、[[四海]]並列於國家祀典,總稱「嶽瀆海鎮」或「嶽鎮海瀆」。早在先秦時代,周王朝已經開始祭祀四瀆。《周禮‧春官‧大宗伯》謂:「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漢宣帝時,朝廷正式確立了歲時祭祀四瀆的制度,為後世所沿用。唐、宋、元三代朝廷屢次加封四瀆名號。唐天寶六年(747年),玄宗以「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加封江瀆為廣源公,河瀆為靈源公,淮瀆為長源公,濟瀆為清源公。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加封河瀆為顯聖靈源公。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晉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為靈源弘濟王,淮瀆為長源溥濟王,濟瀆為清源善濟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撤去歷代封號而僅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道教儀式一般把朝廷封號用作四瀆源王的聖號。
==歷代四瀆封號一覽==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100%"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style="background:#57727b; color:#fff; font-weight:bold; text-shadow:#000 1px 1px 3px;"
|年份
|江瀆(長江)
|河瀆(黃河)
|淮瀆(淮河)
|濟瀆(濟水)
|資料來源
|-
|唐天寶六年(747年)
|廣源公
|靈源公
|長源公
|清源公
|《舊唐書‧禮志》<ref>《舊唐書‧玄宗本紀》:「(天寶六載正月丁亥)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昇公位,封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ref>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
|顯聖靈源公
|-
|-
|《宋史‧禮志》<ref>《宋史‧禮志》:「車駕次澶州,祭河瀆廟,詔進號顯聖靈源公,遣右諫議大夫薛映詣河中府,比部員外郎丁顧言詣澶州祭告。」</ref>
|-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
|廣源王
|顯聖靈源王
|長源王
|清源王
|《宋史‧禮志》<ref>《宋史‧禮志》:「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ref>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廣源順濟王
|靈源弘濟王
|長源溥濟王
|清源善濟王
|《元史‧祭祀志》<ref>《元史‧祭祀志》:「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靈源弘濟王,淮瀆長源溥濟王,濟瀆清源善濟王。」</ref>
|-
|明洪武三年(1370年)
|南瀆大江之神
|西瀆大河之神
|東瀆大淮之神
|北瀆大濟之神
|《明史‧禮志》<ref>《明史‧禮志》:「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制,並去前代所封名號。……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ref>
|}
==相關條目==
*[[五嶽]]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