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姚伯多造像碑''' 是迄今所存中國最早的純道教內容造像碑,尺寸為137乘72乘30釐米, 造於北魏太和 廿 二十 年(496年),1931年 出土於 陝西 耀縣漆水河 出土 ,現存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就目前所存實物而言,它的紀年最早,故可稱為道教第一造像碑。雖然陝西耀縣的佛道混合造像碑——魏文朗造像碑被認為是造 學界對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 ,但學界對其年代 造的魏 朗造像碑「佛道合碑」 識讀 性質存 。從風格上看魏碑或略晚於公元500年 所以普遍認 此像是現存最早的 混合, 教造 主為佛弟子
姚碑 此像尺寸為137 x 72 x 30公分。 頂部缺一角,或原為方首。四面造像,但兩側為男女供養人,形式似漢代畫像石。正面及背面均為道龕。正面上部為主龕,龕內造三尊像,均戴高冠,中央為 [[ 太上老君 ]] 像,左右各一侍者。老君形似結跏趺並結禪定印的坐佛。背面上部有一大像,其動態頗似佛教之交腳彌勒菩薩。其下一龕造有三像。碑身刻有長篇發願文,記載姚伯多、伯龍、定龍、伯養、天宗等於太和廿年(496年)九月四日「上為帝主,下為七祖眷屬,敬造皇老君文石像一軀。營構莊飾,極工匠之奇彫,隱起形圖,瑍若真容現於今世,綺錯盡窮巧之制,修奉清顏,有若真對」。
文中所稱的「皇老君」少見,似可解為「太上老君」。「文」字有兩種解釋可供考慮,其一借鑒於「釋迦文佛」一詞。在南北朝的造像中,常有「釋迦文佛」一詞,實為釋迦牟尼像,這種文辭格式被移植到道像。第二種解釋即「文」字應作其本意解,本意為彩色交錯、花紋、紋理。文石像就是彩繪之石像。觀該造像碑原物,三位主尊坐像與四位脅侍立像均極簡陋,主尊之五官輪廓尚能看清,但四肢與軀體非常簡略,各以一凸起的圓條狀形體表示,沒有衣飾,更無細部,就浮雕藝術而言,似乎是不能再簡單了。
考察造像的現狀、造像與龕底石質的關係,現存物與原初物不會相差太遠,也就是說造像的粗略並不是破損所致。然而,姚氏家族對如此簡陋的造像,評價卻是出乎意料的高。如果考慮到原初可能有彩繪加以粉飾以彌補工匠能力之不足,考慮到當時可能沒有其他更好的道教造像可作比較,道徒們或許對這種幼嫩的技術已經感到滿意,那麼對這種誇飾之辭就可以理解了。
藥王山博物館所藏同時期的道教造像也大體相同,風格粗略,如 [[ 道民劉文朗造像碑 ]] (499年)、 [[ 楊阿紹造像碑 ]] (500年)、 [[ 楊縵黑造像碑 ]] (500年)。這給我們三點 示:其一,道教造像起自民間信徒,並非來自上層或宗教機構;其二,早期道教造像仿自佛像;其三,初期道像風格簡略粗糙。 
==參考資料:==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Category:道教雕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