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5,913字节 、 2010年1月12日 (二) 01:34
无编辑摘要
''' 道藏 '''是匯集所有 道教經 典書 而分類編纂 的總集。 在唐高宗、武則天時,已有名為 [[一切 經]] 》的 道書匯 纂始於唐代 魏晉以後 開元年間(713年-741年) 唐玄宗下詔搜訪 書日增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已著錄道書六百多卷。南北朝時,陸 靜按 三洞 分類 名為 [[ 三洞 經書目錄 瓊綱]] 》, 是為 道教 史上第一部 書目錄。後孟法師按三洞四輔分類法編纂《玉緯七部經書目》。此後陶弘景又撰《經目》和《太上眾經目》。至唐開元(713─741年)中,始有道書的 首次 編纂 正式 成藏 ,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 經唐末五代之亂 此後 道書大量亡佚。 開國後, 、金、蒙古、明四代均 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重 《道 過全 》,前後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 成《 寶文統錄》、《 [[大宋 天宮寶藏 ]] ,至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擴編成 [[ 萬壽道藏 ]] ,並首次全藏雕板印刷,到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又編刻 [[ 瓊章寶藏 ]] 》。金代 明昌元年(1190年) [[ 大金玄都寶藏 ]] 。元太宗九年(1237年)至乃馬真后三年(1244年) 元代則有 編刻 [[ 玄都寶藏 ]] 》。 這些 明代正統十年(1445)及萬曆三十五(1607)年編刊了 [[正統 道藏 ]] 歷經兵火 《[[萬曆續道藏]]》。清代沒有編刻過全藏,只有選刊明 《道藏》並加以增輯 焚經,早已不存 《[[道藏輯要]]》 現存者為 由於 代《 正統 道藏》並《萬曆續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傳本,所以《道藏》一詞常用以指稱此二藏的合印本。近代以來,志於續補明代《道藏》者不乏其人,較重要的成果有民國時期出版的《[[道藏精華錄]]》,1950至70 (1445 代出版的《[[道藏精華]]》,1990 )刊行 代出版 的《 正統 [[藏外道書]]》、《[[中華續道藏]]》、《[[敦煌 道藏 ]] 及萬曆三十五 、《[[道書集成]]》。2004 (1607年)張 ,中 祥緝印 道教協會主持編纂 的《 萬曆續 [[中華 道藏 ]] 出版
== 史===== 開元 早期對 書的分類和整理=== 中國歷史上 道書 第一部道藏 分類和整理工作 編纂 唐開元(713─741年)中 東晉 唐玄宗即位,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 東晉[[葛洪]] 一切 [[抱朴子內篇]]》已著錄 經音義》 書670卷、符籙500多卷。南北朝時 在此基礎上,又於開元中發使四處 [[陸修靜]]廣為 搜訪 道經 加上原來京中所藏,纂修 以「三洞」分類編 《藏》,目曰 《三洞 瓊綱 經書目錄 》, 總計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說五千七百 著錄道書並藥方、符圖等1,228 卷, 一說七千三百卷)。《開元 是首部 藏》的編纂體例采取 經書目,又有孟法師按「 三洞 」「四輔」 分類法 ,分三洞三十六 編纂成《玉緯七 經書目》。此後 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 [[陶弘景]]又撰《經目》和《太上眾經目》 天寶七年(748 建德三 (574 ,北周武帝 傳寫,以廣流布 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經書 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遂不復存 隋朝官方也進行過收集整理道書的工作
=== 寶文統錄唐代至五代十國(618-960年)=== 在前代的基礎上,唐 繼而大規模集結道經、 編纂 道藏 之一 。如前述 編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間。 安史之亂後,兩京所藏 書多遭焚毀,後經唐肅宗、唐代宗詔令搜集整理 元年 ,道士 申甫、杜光庭、暨齊物海內搜羅,但「玉笈琅函,十無三二」<ref> 王懸河曾在成都立 太上黃籙齋儀 道藏經序碑 卷五二</ref>,流失較大。宋朝開國後 於宋太宗時期搜尋道 而從敦煌遺 七千餘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等校,刪除重複,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至大中祥符初,宋真 發現唐高 命宰臣王欽若總領,選道士朱益謙、馮德之等修校,在徐鉉、王禹偁 所撰 基礎上增補六百二十二卷,計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 《[[ 千零十三卷 切道經序]]》表明 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玄部一千四百零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九卷,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撰為篇目進上,賜 當時應有 名《 寶文統錄 [[一切道經]] ,今佚 的道經匯編
===大宋天宮寶藏=== 宋代編纂的 唐玄宗即位不久,敕 士史崇玄等與昭文館、崇文館學士,據長安京中 內見在經書2千餘卷,修成《[[ 切道經音義]]》 由於《寶文統錄》編纂不太理想,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五 開元年間(713 (1012 -741 年) 任命張君房為著作佐郎 專事 唐玄宗又發使搜訪道經,纂 。張君房依原有道書和從蘇州、越州、台州等地所徵集的經本 與道士們按 目曰《 三洞 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校異同 後人用 詮次之,編為一 指稱此 本身 共四千五百六十五 總計3744 ,起 <ref>見 千字 獻通考》卷224引《宋三朝國史志 「天」字為函 </ref>(一說5700卷<ref>見《道藏尊經歷代綱 》</ref> 終於「宮」字,題名 一說7300卷<ref>杜光庭刪 大宋 太上黃籙齋儀》卷52</ref>)。 藏》 七年(748年) 今佚 詔令繕寫分送各地
===萬壽道藏=== 宋代編纂的道 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長安、洛陽兩京秘 之一 多遭焚燬 到宋徽宗崇寧時(1102─1106 上元年間(760年-761 年), 又詔令搜訪道書,於書藝局令道士校訂《天宮寶藏》,增至五 所收經籙6 三百八十七 卷。 政和(1111─1118 大曆年間(766年-779 年) 中再詔天下搜訪道教遺書 設立經局,敕令 道士 元妙宗、王 申甫搜尋 堅校訂 送福州閩縣由龍圖閣直學士 於京 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共五百四十函 繕寫 至7 四百八十一 ,稱 。<ref>見杜光庭 萬壽道藏 太上黃籙齋儀 卷52</ref> 因修藏於政和年間 及至黃巢之亂,「靈文秘軸,焚蕩之餘,散無統紀」 故又稱《政和萬壽道藏》。這是第一部 當時 刊板的 藏。 士神隱子「收拾餘燼,復為三洞經」,但再經五代變亂,「篇章雜揉」<ref>見 萬壽 道藏 尊經歷代綱目 於靖康(1126─1127年)之亂中散佚,至金代已殘缺,今不存 </ref>
===宋遼金元時期(960年-1368年)=======大 金玄都 宋天宮 寶藏==== 金代編纂的 北宋初年,宋太宗搜尋 書7千餘卷,命徐鉉、王禹偁校正抄寫,刪去重複,得3,737卷 金世 至大中祥符初,宋真 命王欽若詳 二十六年(1186年) 道藏 南京 「秘閣道書」、「太清寶蘊 今河南開封)的《 亳州太清宮唐代 道藏 》經板付中都 寫本)」出降於餘杭郡 (今 北京)十方天長觀。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 浙江杭州 ), 詔令十方天長觀提點孫明 由戚綸、陳堯佐、 搜求遺書,重 士朱益謙、馮德之等專其 《道藏》。孫明道分遣道士訪遺經於天下 得一千零七十四 凡4359 ,以補《萬壽道藏》殘存經板二萬一千八百餘冊,共積得八萬三千一百 。大中祥符 十八冊 年(1016) 並依三洞四輔 王欽若撰篇目上獻 品詳科格,商校異同而編成一藏,計六百零二帙六千四百五十五卷,題 宋真宗賜名 曰《 大金玄都寶藏 寳文統録 。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因天長觀火災被焚毀,今不存
然而由於「綱條漶漫,部分參差,與《瓊綱》《玉緯》之目,舛謬不同,歲月坐遷,科條未究」<ref>《雲笈七籤》序</ref>,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時,道士[[張君房]]得到戚綸、王欽若的推薦出任著作佐郎,專事修藏,據朝廷發到餘杭郡及江南各地舊《道藏》經本,銓次成藏。天禧三年(1019)修成,全書以「千字文」為函目,從「天」字到「宮」字,故題名《大宋天宮寶藏》。張君房又撮其精要,撰成《雲笈七籤》。====萬壽道藏====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又詔令搜訪道書,於書藝局令道士元妙宗、王道堅校訂,增至5387卷。政和三年(1113年),再詔搜訪道書。次年,接納黃裳建議,在福州閩縣刻版,完成進經版於京師,共540函,5481卷,稱《政和萬壽道藏》。這是《道藏》全藏首次刊板印刷。==== 瓊章寶藏====靖康之亂,北方各處《道藏》多燬於兵火,惟南方仍多有全本。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下詔把福州閩縣報恩光孝觀所藏的《政和萬壽道藏》送往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寫成數部,題名為《瓊章寶藏》並分賜各地道觀。====大金 玄都寶藏==== 元代編纂 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詔以南京(今河南開封) 《政和萬壽 道藏 》經板付中都(今北京)[[十方天長觀]] 明昌 太宗九 (1237 (1190 年), 詔令十方天長觀提點孫明 士宋德方、秦志安 遺經, 計劃 《道藏》 ,補刻經板 歷時八 此藏修成凡602帙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天長觀失火,經板焚燬。====玄都寶藏====元太宗九年(1237 [[宋德方]]遵從其師[[丘處機]]之遺意倡刊 藏》 於元 ,令其弟子[[秦志安]]在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 乃馬真皇后稱制的第三年(1244年), 共七千八百 全藏刊畢,凡7,800 餘卷, 仍取名 亦稱 《玄都寶藏》 。元定宗年間(1246年-1248年) ,經板 存於平 移至永樂鎮純 玄都觀 萬壽宮 元世祖 至元 八年(1281年), 元世祖 詔令焚毀除《 [[ 道德經 ]] 》以外的其餘《道藏》經文印板, 遂遭焚毀。===明代(1368年-1644年)=======正統道藏===={{main|正統道藏}}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修道典。正統九年(1444年),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正統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全藏凡5305卷,採用 玄都寶 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共480函。因修成於正統年間,後世稱作《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補《道藏》。在原《道藏》上續補180卷,仍以《千字文》為函目,自「杜」字號至「纓」字號,凡32函。總計明代《道藏》凡5485卷,512函。由於明代《正統道藏》並《萬曆續道藏》是古代《道藏》中唯一的全藏傳本。清末八國聯軍之亂,明代《道 藏》 遭焚 燬。及至民國初年,上海涵芬樓據北京白雲觀藏本影印,得以流通至今。===清代(1644年-1912年)=======道藏輯要===={{main|道藏輯要}}清代沒有編刻過全藏,只有選刊明代《道藏》並加以增輯的《[[道藏輯要]]》。康熙年間(1662─1722年) 彭定求選錄《正統道 經因此亡佚許 》的精要約2百 種,編成《[[道藏輯要]]》。嘉慶年間(1796─1820年),蔣元庭增輯清代道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賀龍驤等再行增輯並在[[成都二仙庵]]翻刻,新增道書114種。===近代(1912年至 )===近代以來,志於續補明代《道藏》者 乏其人。民國時期,丁福保精選明代《道藏》及藏外道書100種148卷為《[[道藏精華錄]]》。1952至1979年間,蕭天石編輯了十七輯《道藏精華》。1992年和1999年,巴蜀書社和新文豐出版社均以補續明代《道藏》為旨,分別出版了《藏外道書》和《中華續道藏》。1999年,又有編收敦煌考古發現唐代道經的《敦煌道藏》,以及遍收道書的《道書集成》面世。2004年,中國道教協會主持編纂的《中華道藏》出版,盡錄明代以前道教典籍
===正統道藏=相關條目==明代編纂的道藏。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年),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重編《 道藏 》,永樂八年(1410年),張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藏。到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於正統十年(1445年)校定付印,名《正統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採用《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為若干卷,頒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觀。到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補《道藏》,仍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號至「纓」字號,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萬曆續道藏》。與《正統道藏》合計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現存明版《正統道藏》,這是我國現存的唯一官修道藏。1923─192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借用[[北京白雲觀源流考]] 所藏明刊《正統道藏》,以涵芬樓名義影印,縮改為六開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一千一百二十冊。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道藏》影印本,另有台灣藝文印書館、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
== 編篡體例==《正統道藏》的編纂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所謂「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406─477年)撰《三洞經書目錄》,將道書分為三類,即洞真、洞玄、洞神。洞真部以《[[上清經]]》為主,號稱上乘;洞玄部以《[[靈寶經]]》為主,號稱中乘;洞神部以《[[三皇經]]》為主,號稱下乘。陸修靜首創的三洞分類法,使繁多的道書得以歸類,奠定了以後纂修《道藏》的基礎。所謂「四輔」,最早見於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由於以三洞分類,不能囊括全部道書,故繼三洞之後又產生了「四輔」,以作為對三洞的補充或輔助。四輔指: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太玄是洞真之輔,太平是洞玄之輔,太清是洞神之輔,正一則總輔上述六部,遍陳三乘。 ===十二類===#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玉訣類,指對道書的注 疏義。#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象為主的經籍。#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及功德名位的道經。#戒律類,指戒規、科律類經書及功過格。#威儀類,指齋醮及科儀一類經籍。#方法類,指修真養性及設壇祭煉方法一類道書。#眾術類,指外丹及數術類道書。#記傳類,指仙真傳記碑銘及道觀志書。#讚頌類,指唱頌神靈的經書。#章表類,指齋醮所上章奏、青詞等。 今《正統道藏》即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編纂。這種分類法有其不足,比如四輔以下不分類,使體例混亂,檢索不便等。近人[[陳攖寧]]於1930年代曾對《道藏》經書重行分類,據其書的性質分為十四類。相信將來重修《道藏》會有更科學、更合理的分類。現存《道藏》雖在分類層次上不太科學,但其內容豐富,除道教經書外,還收有一些諸子百家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社會歷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情風俗、國民心理的寶貴資料,也可作版本、校對之用。學者們正在籌劃新編《中華道藏》。 ==檢索及提要=====目錄======《道藏經目錄》===作者不詳。道教目錄著作。四卷。前有《道教宗源》及凡例,講述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法。卷一為洞真部目錄,卷二為洞玄部目錄,卷三為洞神部目錄,卷四為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目錄。共收道經目錄一千四百一十五種,計四千五百十七卷,以《千字文》編號。後附有《續道藏經目錄》,自杜字號至纓字號,收錄道經目錄五十二部,一百八十卷,尾題:大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張國祥奉旨校梓。張國祥為五十代天師,萬曆時奉旨編《續道藏》,可知《道藏經目錄》成書於正、續道藏刊行之時。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 ===《道藏闕經目錄》===作者不詳。道教目錄著作。二卷。卷上題目下注謂「于舊目錄內抄出」。近人陳垣認為此書即明《正統道藏》刊行時校元代道藏所缺之目錄。全篇所錄闕經書目七百八十六部。篇末附有《道藏尊經歷代綱目》,講到三洞四輔時,謂洞神則太清、正一輔之,與傳統的太清輔洞神、正一總輔六部的說法略有不同。此書為研究《道藏》流變的參考文獻。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 ===目錄詳注=======《道藏目錄詳注》====四卷。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北京白雲觀道士白雲齋(陳國符先生認為白雲齋是南京朝天宮道士)。《詳注》以《道藏》之文,分門編次,大綱分三洞、四輔、十二類,每條各有解題,如《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之例。雖稱「詳注」,但實際上比較簡略。後收入清人紀昀等所編《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這是一部關於《道藏》的工具書。 ===提要=======《道藏提要》====任繼愈主編,鍾肇鵬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明《正統道藏》以及《萬曆續道藏》卷帙浩瀚,網羅繁富,內容博雜,是研究道教的主要資料庫。然而其中許多典籍的編撰者不明,成書時代不詳,分類也不太合理,使研習者檢索頗感不便。《道藏提要》仿照《四庫全書提要》的體例,盡量利用前人研究《道藏》的成果。中國學者如劉師培、陳垣、陳寅恪、湯用彤、陳國符、王明、陳攖寧、翁獨健等的有關著作,日本學者吉岡義豐、大淵忍爾、福永光司的有關著作,都以之作為參考借鑒。其書宗旨,在於考訂介紹《道藏》中每一部經書的時代、作者、內容。除了採用傳統考訂、訓詁方法,還充分利用佛道二教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與佛教發展的情況對比,利用中國哲學發展思潮的總趨勢來判斷某一經書的時代,力求把一些難以確定年代的典籍給它找出比較接近實際的時代斷限。書末附有道書《編撰人簡介》、《新編道藏分類目錄》、《正續道藏經目錄》、《編撰人索引》、《道藏書名索引》。作者意在追求本書成為一部閱讀《道藏》和研究道教極具學術價值而又較為完整適用的工具書,為使用者提供方便。 ===索引=======《道藏索引》====署名(法)施舟人原編,陳耀庭改編。副題為《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出版。《道藏》卷帙浩繁,其傳統分類法令當今學者頗感檢索不便。目前國際公認的《道藏》檢索工具書是法國學者施舟人教授於1975年編制的《道藏通檢》。該書採用逐字引得的編制方法,頗便使用者檢索道經。1989年,時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陳耀庭教授在訪法講學期間,經施舟人教授同意,無償利用《道藏通檢》的成果,改編為《道藏索引》。施舟人原編索引將所有道書按書表、科儀等分類編排,使讀者能一目了然。該索引又將道經名簡化,僅留其最重要部分,這樣既可幫助讀者推測其原書名,又可便於尋找相關書目。該索引還可幫助讀者尋求書名有較大更動的道經。 改編者主要依據以下原則:#一是充分保留原編的一字索引的內容;#二是按原編者編定的子目順序,新編《五種版本道藏經書子目聯合目錄》,目錄中分列五種版本的字號、冊數和頁碼;#三是根據中國讀者使用習慣,新編《音序檢字》;#四是新編兩個附錄,以方便使用。 這是一本可以檢索五種版本《道藏》的工具書,是中法學者合作的成果,十分有利於推動中國及世界範圍內的道教學術研究。 ==輯要==清代沒有進行新編《道藏》的工作,產生了《正統道藏》的節編(加上一些清代出的道書) ── 《道藏輯要》。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進士彭定求選錄《正統道藏》的精要約二百多種,按二十八宿字號,分成二十八集,共二百餘冊,凡道教的重要經籍、科儀戒律、碑傳譜錄等皆收編。到嘉慶年間(1796─1820年),蔣元庭又編《道藏輯要目錄》一卷,存錄道書二百七十九種,計二百六十八冊。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原來的《道藏輯要》已很少見,成都二仙庵又予以翻刻,並新增有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五卷及清代晚出的道書。所收道書與道經書目增至三百一十九種,其中新增道書一百一十四種。其刻板現存成都青羊宮,巴蜀書社據之重印。台灣也有精裝本《道藏輯要》。書中所錄明《正統道藏》未收的經典,是研究明清道教思想和歷史的重要文獻。<references/>
==參考資料==
#任繼禹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頁1至10、頁1531。
#(法)施舟人原編,陳耀庭改編:《道藏索引--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之胡道靜〈序〉、施舟人〈序〉、陳耀庭〈改編者的話〉﹝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註釋==<references/>{{道藏源流}}[[Category:道 教經典]]
[[en:The Daoist Canon]]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