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小无更改 、 2019年6月27日 (四) 00:42
无编辑摘要
{{道教信仰}}
'''德''',是道教乃至整個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道教經典和其他中國古籍經常使用的字詞。從世俗或儒家的角度來講,「德」字多用指倫理道德、行為品德以及與此有關的一切,如和、善、仁、愛等。道家則多從天地生成、萬物化育的角度來使用「德」字,如《[[道德經]]》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莊子]]》〈天地〉則言:「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也就是說,「德」乃是「道」生成宇宙、化育萬物的輔助者,其地位頗高、作用很大 如《易‧幹》又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姚配中注曰:「化育萬物謂之德,照臨四方謂之明。」秦漢時期又有所謂「五德終始」說,認為五行之「德」乃是不可抗拒的規律或勢力,可以主宰天道和人事的一切變化。道教對於「德」字的使用,主要是繼承先秦及秦漢時期道家的說法,同時也部分承認世俗儒家的說法,並且對「德」字的含義有所發展 以為得道成仙、長生久視以及祈禳拔度、濟世利民等皆是「德」 如《[[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五謂「德有三義」,一為「得於道果」,二為「成濟眾生」,三為「德不失也」。至於道教徒關於「德」的具體論述,更是多不勝舉 如[[孟安排]]《[[道教義樞]]》〈道德義〉言:「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吳筠]]《[[玄綱論]]》則言:「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參考文獻==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