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3,168字节
、 2019年5月30日 (四) 14:12
'''精''',是道教乃至整個古代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道教經典和其他中國古籍經常使用的字詞,其在漢語中的含義頗為多樣,例如:
#純淨的上等米,如《莊子‧人間世》言:「鼓筴播精,可以食十人。」
#精華,如《易•乾》言:「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生成萬物的靈氣,如《老子》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莊子‧在宥》又言:「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
#精力、精神,如《莊子•刻意》言:「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
#男子之精液,如《易繫辭》言:「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神靈、鬼怪,如晉王嘉《拾遺記》〈前漢〉言:「勿輕萬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
#作為生命之根本的「先天元精」,如元代王惟一《道法心傳》言:「夫精者,乃先天之元精,為萬物之母,得之則生,失之則死,故精住則氣住,氣注則神往,三者既住,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玉皇心印妙經》又言:「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稱「精氣」,如《管子•內業》言:「精也者,氣之精者也。」《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又言:「夫精者,生之本也。」
#炁液相交而出於膀胱之外者,如唐代[[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補精〉言:「炁液相交出於膀胱之外者,謂之精。」並認為五臟各有其精,其中腎為「精海」,「真精在腎,餘精自還下田」。《[[鍾呂傳道集]]》〈論還丹〉又言:「真水真氣合而成精,精在下田。」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精從氣說〉則言:「精實腎宮,而氣融之,故隨氣而升陽為鉛者,此也。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而元精產。」也正是由於「精」具有上述含義,所以重視生命的道教多用它來說明修煉養生功夫,如早期道經《太平經》曾以「精」為「三一」之一,認為精者受之於地,「重精」乃長壽之道。《玄門大論》又以精為「虛妙智慧之功」,《吐納經》則說精為「血脈之川流」、「人之所由生」。內丹家們多將「精」作為煉丹的藥物之一,並認為生命之源乃在於「精」,它的多少決定了人的生命狀況,如《道樞》〈百問篇〉曾說精的功用是「化育生命」。內丹家將「精」劃分為先天、後天兩類,認為後天之精不能作為內煉藥物,只有先天之精(元精)才能作為煉養的藥物,如[[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言:「煉精者煉元精,非淫泆所感之精。」而在具體的煉丹實踐中,「精」又有多種別號,如《[[紫陽真人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中就列有八十九種。
==參考文獻==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