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41字节 、 2015年12月27日 (日) 08:49
无编辑摘要
陶公廟位於湖南長沙縣東郊的臨湘山上。始建於梁天監年間(502-519年),歷代屢有修葺 。清乾隆《湖廣通志》卷二十五載陶公廟在縣南二里,「晉太尉陶侃封長沙公,有功於潭,郡人立廟祀之」 。清乾隆時(1736-1795年)重建,光緒時(1875-1908年)擴建,當時主要建築有正殿、偏殿及戲樓等。1931-1933年,又對戲樓進行了重修。重修後的戲樓金碧輝煌,遠近遊客無不嘆為觀止。每年正月和八月鄉民在此演戲酬神,為當地春秋二季之盛事。「文化大革命」中,廟宇遭到嚴重破壞。1986年被定為長沙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修復了山門和戲樓。後該廟交由道教界管理,原有殿堂大多已恢復。
現該廟由山門、戲樓、石級、大殿及配殿構成建築群,佔地約2.5畝,建築面積1317.6平方米。戲樓前的立柱上,有一幅對聯頗具哲理,寫的是:「四百八十寺,皆成灰劫,山水結奇緣,尚留得兩晉衣冠,隱跡神仙堪合傳;三萬六千場,無非戲局,春秋多佳日,好演出歷朝人物,忠奸賢妄有分明。」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