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4字节 、 2015年12月24日 (四) 08:48
无编辑摘要
元宵張燈,直至宋代仍在內容上體現著道教的本色與佛教的參與。這表現在燈采中多演示神仙故事,也間有佛菩薩出場。孟元老《東京夢華錄》<ref>記北宋故事風俗</ref>、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一<ref>記南宋都城故事風俗</ref>都提及當時首都的燈采:「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之辰。昨汴京(北宋京城開封)大內前縛山棚,對宣德樓,悉以彩結山沓,上皆畫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手內五道出水,其水用轆轤絞上燈棚高尖處,以木柜盛貯,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這種燈采顯然具有佛道兩教的痕跡。
元宵張燈不僅是一般地觀燈,同時也是民間娛樂的大集萃。還在宋代,杭州城在「家家燈火,處處管弦」的夜景中,各式表演一應俱全。「姑以舞隊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鮑老、胡女、劉袞、喬三教、喬迎酒、喬親事、焦錘架兒、仕女、杵歌、諸國朝、竹馬兒、村田樂、神鬼、十齋郎,各社不下數十。更有喬宅眷、旱龍船、踢燈、鮑老、駝象社。官巷口、蘇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裝鮮麗,細旦戴花朵口肩、珠翠冠兒,腰肢纖裊,宛若婦人。府第中有家樂兒童,亦各動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聽、欄街耍戲,竟夕不眠。」這些娛樂形式,有的已經不易弄清其詳。大要說來,是以歌舞、雜技和戲劇為基本內容。其中所謂「喬」,是指裝扮。家樂童兒,是富家養在家中的歌舞樂隊或者演員。到了明清時代,又盛行焰火。清代,顧裕《 [[ 清嘉錄 ]] 》卷一說,元宵節時,蘇州「各鄉社廟,或放焰火,有集數十架後庭,次第傳爇(ruo4,又re,點燃),媚神以為樂者。」從這些記載看,元宵本意在紀念宮中祀太一故事,後世的主要內容是慶祝天官誕辰,但實際的用意卻是以「媚神」的名義來娛人。這種傳統一直保留至於今,每屆元宵,便成了燈的盛會,民間娛樂活動的展覽,全民歡度的良宵。
==註釋==
<references/>
[[Category:民間崇道]]
[[en:Decorating Lanterns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