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4,417字节 、 2009年4月4日 (六) 15:10
新页面: 德既是道的體現,那麼,人們追求循道而行,就必須求與德相合,力求思想言行皆合乎德。 ==道之在我謂之德== 道在一切事物之中,就每一具...
德既是道的體現,那麼,人們追求循道而行,就必須求與德相合,力求思想言行皆合乎德。

==道之在我謂之德==
道在一切事物之中,就每一具體的人說,德即在我身中的道,所以宋徽宗在《御注西昇經序》中說:「萬物莫不由之謂之道,道之在我謂之德。道德,人所固有也。」固有的德,要靠人自己去體會、發展,因此而要修德,修德方能合道。有沒有德,關鍵是否合道。《[[老子]]》說:大德的表現,是只隨順跟從著道。<ref>孔德之容,惟道是從。</ref>修道、修德,是一致的。另一部重要經典《[[自然經]]》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修德不止,處處合道,初階成為有德之士,累進不已,與道合真,成為真人,也就是通常說的高仙。

==上德不德==
《老子》中有一段名言,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話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原來,修德水平高的,一切都因循自然,正合乎道的本來狀態,所以不執著於德,而自然合於德。而水平低的,卻念念不忘於德,執著於德,所以總從形式上去求德,反而沒有獲得德的真正要義。《老子》五十一章說: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貴重德的。道所以尊,德所以貴,是因為它們不加以干涉,而讓萬物順任自然。<ref>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ref>道、德的本性如此,那麼追求合德,便必須因循自然,不強求,不執著,不從形式上去造作,更不能自己炫耀自己,妄自尊大為有德。

==恬淡為上==
德是人人具有的,按理應當說人人都有德了,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那是甚麼原因呢?原來人生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種外物的剌激,往往一心追逐身外的榮華富貴,被名利所干擾,因而離德愈遠。所以老子教導人們,必須少私寡欲,見素抱朴。意思私心物欲一定要盡可能的減少,從而體驗到自己的本性(素),守住自己固有的道(樸)。這就要求用心恬淡,不為物欲所蔽。心中既然沒有成見,沒有壓力,沒有雜念,坦坦蕩蕩,虛淨無塵,那麼自然合於道,這才算有德。

==德在內不在外==
德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但又是無形無象,不可以形跡求。它是內在的。合德不在外部形式,而要向內裡追求。南華真人曾描寫過許多外貌醜陋而道德充盈的人物,其中甚至有肢體不全的。但他們卻受到人們不期然而然的尊敬。南華真人指出:只要有過人的德性,形體上的殘缺就會被人遺忘。<ref>《德充符》:德有所長,形有所忘。</ref>一個德性充實的人往往不顯露自己,而越是這樣,人們倒越是離不開他,他的德性便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化導民眾,使風俗淳美。有德之人不流露其外顯的感情,更不為情欲所牽累。南華真人說過:我所說的「無情」,是說人不應因為好惡的情感在內而傷害自身真性,常常因循著自然的規則而不用人為去增益。<ref>《德充符》:吾之所謂無情者,言人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ref>這與某些庸俗之人很不相同。《[[西昇經]]》批評「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情牽於內又貪於外,顯然離道越遠,與德相背。所以道門高士都不以名利聲色為懷,專門「澡雪精神,擺去俗累」,即清淨自己的內心世界,消除各種世俗的牽累。

==積功立德==
修德要清除俗累,並不意味著不管社會和民眾生死痛苦。恰恰相反,道門不求自己名利,卻關心民眾的大利,主張濟世度人。這就表明,為道者,必需積德立功。功與德,是一致的。積功可以積德,建功不忘修德的初心。道門每有「三千行滿,八百功圓」的話,意思要想修成神仙,必須做三千件好事,圓滿積累八百項大功。可見對於為民眾建立功行的重要。這種為社會為民眾所做的好事稱為功德。道門立功為民不求回報,也不求人知,但認為天地神明自然知道。這種功德,叫做陰德、陰功。道教提倡廣積陰功。
==註釋==
<references/>
[[Category:道教信仰]]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