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字节 、 2015年12月13日 (日) 12:44
王重陽與北七真在煙霞洞<br>]]
王重陽的修行及立教思想散見於其詩文集。例如《[[重陽立教十五論]]》是王重陽對全真弟子的修行規範總要,當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門修練準則、道士日常修習法則、內丹修煉宗旨及修道者所應達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張出家投庵,發揚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觀的教團形式。王重陽本人在修行之初就捨棄妻女離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經成家立室的馬鈺、孫不二夫婦時亦極力誘導他們出家皈依。在《[[重陽分梨十化集]]》中收錄了他對二人的勸說詩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舊,馬公無分做神仙」、<ref>王重陽:〈贈孫姑〉,載氏著:《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1c。</ref>「馬風子、辭別家鄉,與風仙作伴。」、<ref>王重陽:〈丹陽繼韻〉,載氏著《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2b。</ref>「脫家緣、故做心風。不迷假相,直認真風」<ref>王重陽:〈丹陽繼韻〉,載氏著《重陽分梨十化集》,卷上,收入《道藏》,第25冊,頁795a。</ref>等語,因此強調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創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陽認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須投庵。因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當身體有所依仗支援,心靈便會漸得安定,氣與神亦會因此和合暢順,得以進入真道。<ref>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一住庵〉,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3a。</ref>王重陽重視群體形式的修練,他主張修道者應「合道伴」,但對道伴的條件有著明確要求:
: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繫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乾打鬨,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ref>王重陽:《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六論合道伴〉,收入《道藏》,第32冊,頁153c。</ref>
這反映王重陽重視門人之間在修道過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於山東傳教時在短時間內就成立了「三州五會」的地方教會,組織群眾共同修練,也是他重視群體修道的具體實踐。這種創立地方會社的傳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繼承,如丘處機在晚年西行會見成吉思汗後回到燕京,就在當地創立了「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八會。<ref>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收入《道藏》,第34冊,頁496b。</ref>
儘管王重陽重視群居住觀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認為門人可以藉著雲遊四方以助修道。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二雲遊〉中提到: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