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删除933字节 、 2015年12月6日 (日) 10:54
无编辑摘要
'''廣州仁威祖廟'''位於廣州市荔灣區中山八泮塘路,面向荔灣湖泮塘池區,主要供奉[[北帝]](玄天上帝),始建於南宋皇祐四年(1052年)。原建築於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
==歷史==
根據縣志的記載,古時泮塘地處珠江河口,夏秋之交經常遭遇風災、水災,於是居民就集資籌建北帝廟,祈願北帝「鎮水」,以保一方平安 。祖廟建築群占地3500平方米,由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的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築物組成。萬福台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臺。此建築為歇山卷棚頂,檯面寬三開間。前後臺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台」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萬福台對面是建於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徵。錦香池兩側為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前殿北面即為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地方宗祠活動在此進行 。該廟歷代經過多次重修、擴建,其中尤以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的重修規模較大,增建了中路後兩進和東路,形成了三路五進建築。1949年代以後,該廟土地被工廠和學校佔用,神龕、建築和裝飾受到不同程度破壞。1983年8月,市政府把該廟列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12月移交廣州市道教協會管理和使用,是繼[[廣州三元宮|三元宮]]、[[廣州黃大仙祠|黃大仙祠]]和[[廣州純陽觀|純陽觀]]之後,廣州市內恢復的第四間道教活動場所。
==建築==
仁威廟坐北朝南,原來有三路五進建築,中路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後樓,東路和西路為配殿。現僅存三路四進建築,占地2000多平方米。頭門外兩側豎立了一對俗稱「龍柱」的花崗岩石雕。前三進建築由兩條青雲巷分隔為三路,中路為北帝殿、玉皇殿,東路為太歲殿、財神殿、文昌殿,西路為觀音殿。第四進為思親堂和孝親堂。
4,219

个编辑